第A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山”理论的宁波实践

——宁波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纪事

东部新城生态湿地公园成市民休闲好去处
环保夜间执法对非法排污“零容忍”
宁波屋顶光伏电站建设步入“黄金时代”
电镕器生产企业增设废气收集装置加快绿色发展
河道清理人员加快河道清淤
大型商超推行环保塑料袋,市民绿色生活蔚然成风

    文/图 冯瑄 蒋校龙  

    2015年12月31日,宁波获批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宁波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这是近年来宁波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从昔日资源小市、工业强市向美丽之城蜕变的有力证明,更是“宁波号”乘风破浪,驶向永续发展的行动指针。

    3年来,宁波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将打造一流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纳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奋斗目标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强化目标管理考核,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

    3年来,宁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核两翼、两带三湾”“连山、串城、面海”的城市发展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产业发展加快转型,绿色渐成发展“底色”,生产、生活方式和能源利用持续“低碳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第三方企业环保管家服务等全省领先。

    3年间,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百姓幸福指数持续提高。宁波空气质量优良率跻身全国前“二十佳”;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100%达标。全市5个区县(市)95个乡镇(街道)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空间“填绿” 构建全域大花园

    宁波具有枕山拥江揽湖滨海沿湾的大花园本底,具有建成大花园美丽城市、形成全域大美格局的潜力。立足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水平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国领先的高质量绿色产业中心城市和全国知名的高品质美好生活品牌城市的大花园建设目标,宁波从城市发展空间入手,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引领,着力优化美化空间布局,空间“填绿”,加快实施一批关键性、节点性生态文明重大项目、平台建设,努力构筑全域大花园。 

    修改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增加了“三区四线”控制体系,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并首次在市域层面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力度,注重区域协调和错位发展,全力构筑中心城区“一主两副,双心三带”、市域“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的空间发展大都市新格局和“连山、串城、面海”的网络化生态安全格局,凸显中心城区核心职能,形成城乡协调、功能互补、一体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

    加快产业空间优化布局。根据宁波空间发展的地理特点,提出构筑“一核一环,三带一廊”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一核”即主城研发服务核,重点是建设辐射宁波都市区的总部经济中心和高端服务业中心;“一环”即都市工业环,重点是以绕城高速为轴线,串接相关产业区块,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环;“三带”即沿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沿象山港湾生态型产业发展带和沿三门湾新兴产业发展带;“一廊”即沿四明山脉、天台山脉一带区域,坚持保护优先,打造西部生态花园旅游廊。

    南塘河的水能更清、慈城的山能更绿、北仑的滨海公园能防洪能乘凉……今年初,以城市设计为引领,一批自然生态修复、历史文脉传承、城市活力提升、民生服务完善等方面有实效、有影响、可示范的我市城市双修2年试点项目库发布实施,人们关心的西塘河沿线、东钱湖及环湖区域、北仑山区域、三江口核心区、慈城新城等都有了具体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和品质将全面提升。

    全域大花园一些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展良好。截至今年10月份,累计建设绿岛160公里,完成年度计划120%。宁波市静脉产业基地建设启动。载体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宁波滨海文化旅游、宁海森林温泉小镇等4个省级大花园建设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美丽乡村、“最美田园”创建有序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完成复评。

    转型提速 绘就发展“绿”底色

    小五金是不少掌起镇居民的“钱袋子”。前不久,慈溪市三德模具企业有限公司告别原先“散养”模式,正式入驻慈溪市掌起镇五金模具创新中心二期,与100多家同行抱团发展。昔日这些五金小企业因为规模小、安全生产条件差、缺乏环保设施,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慈溪掌起镇并非宁波加快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制造的“孤独探路者”。近年来,在宁波各地,一场舍弃“黑色GDP”的攻坚战持续打响:不惜牺牲数亿元产值,镇海将九龙湖镇40多家紧固件企业的酸洗废液集中处理,实现了行业集群发展;拿出超过五分之一的年财政收入,杭州湾新区关停漂印染园区,发展新兴产业…… 

    绿色制造是生态发展的需要,更是宁波经济迈向高质量的根本。

    2011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向不锈钢行业“开刀”,征收差别电价,利用价格杠杆倒逼高能耗企业转型升级。3年后,宁波将实施差别电价的范围扩大至铸造业。在部分企业关停的同时,宁波合众不锈钢有限公司等更多落后的企业开始转战新兴产业。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市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04家、“散乱污”企业1134家,整治提升16个“脏乱差”“散乱污”块状行业,为优质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绿色制造成为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最强引擎。宁波正加快培育一批绿色制造的样板工程。今年2月,宁波巨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朗盛(宁波)颜料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春晓工厂、得力集团有限公司4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绿色工厂。

    在全速推进绿色制造的同时,宁波在低碳发展之路上的探寻早已根深叶茂。

    2015年年底,在巴黎举行的全球地方领导气候峰会上,峰值目标约束下低碳发展的“宁波模式”受到全球500多个参会城市和地方代表的肯定和关注。

    宁波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正逐步迈向“低碳化”。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个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国字号”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形成了12类40多条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市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预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低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同比下降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达到97%。

    一批批光伏发电、风力项目相继投运,宁波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今年10月,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由2015年的75万千瓦提升到247.5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爆发性增长,装机容量达到170万千瓦,比2016年净增148万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宁波积极推进低碳港口、低碳机场、低碳物流等项目建设,铺就了一条“绿色丝绸之路”。

    “不负青山,放得金山”。宁波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大幅提升,均达到48.5%。

    全力攻坚 让“蓝天常现绿水长流”

    同样一个电镀车间,生产线从6条变4条,工人从60名减至40名,每月的产值却从60万元猛增至250万元。对镇海创业电镀有限公司来说,“这一切得益于电镀业环境污染深度治理”。电镀业污染一直是环境污染整治的“硬骨头”。为期三年的电镀业深度治理,将在今年“收官”,届时,184家电镀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同时,劳动生产率和用水量可提高和节约各三分之一。

    近年来,宁波集全市之力,全域化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守护一方青山绿水。打响“蓝天保卫战”。宁波累计建成禁燃区1083平方公里;在全省率先推行开展化工企业有机废气相关治理技术,让废气告别“跑冒滴漏”;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定黄标车淘汰任务……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举措,旨在消除白百姓的“心肺之患”。

    今年前10个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8%,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1%。

    水是生命之源。经过数十年的治理,母亲河“姚江”再现“水清鱼跃”的景象。和“姚江”一样,摘帽“黑臭”之名的河道在宁波有480条之多。在全省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顺利通过国家黑臭水体专项督查……近几年,市控以上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78.8%,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3.8%,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坚持“八废共治”,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总体规模全省第一;持续推进绿化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66%;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县(市)5个、省级生态区县(市)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96个和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21个,宁波生态创建全面换挡升级。

    全力打造“环境执法最严城市”。统计显示,2015年至今8月,我市累计处罚违法违规企业5436家,移送行政拘留88人,移送刑事拘留291人,执法力度稳居全省前列。

    “美丽”改革 注入和谐发展澎湃动力

    去年8月到10月,市审计局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对北仑区主要领导做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主要审计了土地、水、山和海这些自然资源的情况。审计组认真摸查北仑自然资源资产分布、政府主管部门职责分工和掌握数据情况,主动协调沟通环保、国土、农林等相关部门,采集数据信息。通过审计,查出各类问题24个,问题资金2000多万元,我们提出审计建议4条,审计后已收回财政资金1100多万元,推动了北仑区强化湿地保护生态工作,对涉嫌非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情况还进行了立案调查。

    “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离任审计,是宁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宁波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相继推出了《宁波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宁波市党政领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在9784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一条摸不着的红线正在生长。这一条崭新的线,分量却很重,它决定着未来宁波“山、水、城”的生态格局。眼下我市已划定的生态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7.3%。以红线为界,宁波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迎来“加速跑”:四明山区域、象山港区域保护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逐步建立。

    针对大气违法行为,出台惩治力度和范围“史上最严”《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配合国家相关法律,出台“水十条”“土十条”……持续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武器。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动。区域环评+环境标准、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绿色发展报告制度等,一项项制度创新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美丽宁波”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