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海 读了12月21日《宁波日报》民生版的《邻里间不妨多打打招呼》,笔者深有感触,也不由想起了一则发生在朋友身上的故事。一日深夜,朋友独自一人回家,发现一名陌生男子一直跟在自己身后,而且一直跟着上电梯到达同一楼层,朋友心中害怕,便大声喊叫示警,隔壁邻居闻声出门查看,却发现男子原来是朋友对门的邻居。 一场乌龙闹剧,虚惊之余,却暴露出“对门不相识”的尴尬邻里关系。曾有某媒体对邻里关系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4%的被调查者表示“认识,关系要好”,约18%的受访者表示“认识,仅见面打声招呼”,约62%的受访者回答“不认识”,约16%的受访者则称“根本没见过”。 这样的尴尬无疑值得反思。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事实上却是大多数城市小区邻里之间往往有如“近在眼前,远在天边”,这其实是“城市病”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源于不跟陌生人说话的警惕心理在作怪;另一方面,由于居住环境复杂、社会背景的不同,也导致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要改变城市人“住在对门不相识”的怪现象,社区和业主委员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可以举办一些能够增进邻里情的活动,比如街坊宴、百家宴、邻里节、美食节等,通过这些互动活动,促使邻居之间多多走动、互相认识,使原本冷淡的邻里关系变得热络起来。与此同时,小区居民之间也要化被动为主动,破除彼此间的设防,与邻居坦诚相见,让小区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