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民生/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共交通见证

幸福出行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现代新能源公交车(千川 摄)
20世纪9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客运(交通志)
如今四明山上的公交车
(应刘娜 摄)
把座位留给更有需要的人
(郑谧 摄)
宁波街头的公共自行车
(赵明 摄)
出租车保障重大活动

    1956年2月6日,在一片欢呼和锣鼓声中,一辆披挂红花绶带的老福特客车由当时的永宁桥缓缓驶向了庄桥火车站……这是宁波首条公交线路。1路车迎着改革开放驶向新时代,见证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车上每一张乘客的笑脸,见证着宁波人的幸福出行。

    1978年,全市仅17条公交线路,线路总长158.8公里,全年客运量不到4000万人次。而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坐公交车不仅仅是城市人的独享,2016年我市全面完成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山区的村民也坐上公交车,实现全域公交化。截至2018年10月全市公交线路超过1200条,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日运送乘客160余万人次。

    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家庭除了公交车这个“成员”外,出租车、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也发光发热。轨道交通形成十字型运营骨架,常规公交实现稳步发展,公共自行车基本形成点多面广、统散结合、疏密有致、取用方便的网络,出租汽车行业稳定规范发展,构建完成了公交开路、轨道铺路、自行车上路、出租车拓路的“四车一体”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公交机动化分担率和公交满意度大幅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在日前广州召开的全国城市交通工作暨公交都市建设推进会上,宁波市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称号。

    “你做过八年公交售票员,这个职业可是既辛苦又没啥社会地位的呀?”一次在与朋友聊天时无意间讲到我曾经从事过售票员,望着捂着嘴的朋友,我却自豪地回答道:“是呀,感到很奇怪吗?这段售票员生涯可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巨大财富呢!”

    1988年3月,我放下书包跨入社会大门,成为一名“上班披星星,下班戴月亮”的公交售票员。十米车厢是社会的缩影。每天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我品尝着其中的酸甜苦辣。记得1991年6月的一天,我当班12路车,像往常一样到站点上下完乘客,车子刚起步,突然一位乘客急吼吼奔跑过来并吊住了车门。为了他的安全,我赶紧打紧急铃通知驾驶员停车,让这位乘客上了车。不料那乘客上车后反而将手中的包砸向了我的脸,并破口大骂,我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脸上已经感到一阵火辣辣的疼痛。顿时,委屈、伤心的泪水夺眶而出。车内的一些乘客纷纷指责这位乘客,有人甚至要拔拳相助。当看到热心乘客的“义举”,我强忍住泪水继续工作。

    更多的是正能量的爱心故事。一个炎热夏天的下午,一位年迈的老人上了我的车,但是上车后,她既不买票也不出示月票,只是呆呆地站在车厢角落。我询问后才知道,老人去女儿家途中钱包被偷了,身无分文。我一边安慰她一边代她买了车票,下车时还给她一些零钱备用。第二天下午,当我出车回来,见老人在公交车站足足等了我一个多小时,就是为了送一根冰棍给我,以表她的感激之情。虽然当我接过冰棍时,冰棍早已化为了冰水,可望着老人通红通红的脸,我又一次落泪了……

    (胡亚红) 

    清晨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人行/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已让我们渐渐忘记曾经慢节奏、慢生活的体验,生活似乎少了一丝韵味。改变一触即发。没错,你看,时光像一趟没有终点的列车,而惊喜总会在不经意之间闯进你我他的生活中。

    瞧,马路上、小巷内那蓝橙相间的公共自行车犹如一道光,照亮了这趟快速飞驰的时光列车,也欣喜了车厢内的人们:原来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2013年9月,公共自行车在甬城正式亮相,蓝橙相间的公共自行车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改善了慢行交通出行环境。如今,公共自行车已不单单是便捷出行、健身锻炼、保护环境的代名词,它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慢生活的舒适感与幸福感。

    在春风吹拂下,骑着公共自行车倾听鸟语、品味花香,体验柳絮落在手掌时的轻盈;炎热的夏季,推车行走在林荫大道上,感受高温下的微凉,阳光穿过树梢,光斑点点;在枫林尽染的宜人之秋,望着枫叶飘落、在空中打转,最终落在蓝橙相间的自行车上,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作;冬季,午后阳光渐暖,缓缓骑着自行车,感受古镇青砖绿瓦散发的历史气息,时间就这么静止在静谧的小镇……

    五年,公共自行车带给我们的惊喜让人震撼。未来有无数个五年,公共自行车带来的慢生活依旧继续,慢骑、慢享、慢生活,慢慢感受时钟的“滴答”与四季变迁。(钱梦娜) 

    城市有公共汽车,可农村各地也都一一通了公交车,这在过去,是人们连做梦也不敢想的事。

    10年前,我们的小村庄——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也与其他各地村庄一样通上了公共汽车。“村里通公共汽车啦!”“村里通公共汽车啦!”村民们奔走相告,甚至有的四处“游说”:有打电话通知亲人的,有路遇熟人相互转告的,还有老人以写信的“土办法”告知远方的亲朋好友……一天六个班次的公共汽车,足够村民们乘坐,足够容得下村里想乘坐公共汽车外出、购物的村民……

    10年前,村民去慈城镇、到宁波城区,要么骑自行车,要么得先走四五里地到乡镇,再乘坐公共汽车,且那时候的公共汽车里坐满了人,挤不上车的,只能再等下一班……直到如今,乘客一个个端坐在石凳上、焦急等待着下一班公交车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回想起25年前,我在江北区洪塘中学教书。那年正月初一,正值雪花飞舞,为去拜见在老家的父亲,我骑着自行车,前面带着5岁的女儿,后面驮着妻子一起风风火火赶过去。当时从洪塘到老家村里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我骑着自行车一路颠簸,一边还不时被雪花溅花了眼。到爷爷家时,女儿的双脚冻得红肿。妻子急急忙忙从厨房里取来热水,边为女儿暖脚,边“念叨”着这样的话题:“公共汽车何时才能通到你们的村里啊?也能让村民好好过过公交瘾……”

    如今,我依然会选择坐公共汽车回村里,听见村民上车熟稔地刷卡声,我会心地笑了。

    (王水成) 

    记 者 张 燕

    通讯员 余明霞

    未署名图片由市客管局

    市公交总公司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