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宸 成长题材的电影,很容易拍出说教味道。曹保平执导的《狗十三》一片相对比较克制,基本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讲述了十三岁少女李玩一段特别能引人共鸣的成长经历。表面上看,这段经历没有任何触目惊心的地方,但是剥开生活的表象,背后的残酷历历可见。 单亲家庭的女孩李玩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怕她孤单,给她买了条小狗,聊作慰藉。小狗被取名为“爱因斯坦”,给李玩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欢乐。然而因为爷爷的一次疏忽,小狗走失了。李玩难过不已,在质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去寻找”后,她摔门而出,学着小狗的叫声,一路寻寻觅觅。大人于是买了只模样相近的狗,骗李玩说“爱因斯坦”找到了。孩子觉得这种“睁眼说瞎话”的“善意谎言”简直可笑。她一脸匪夷所思的表情,因为家里的人竟然全都在指鹿为马。孤立无援的李玩在这个拙劣骗局面前不得不就范的眼神中渐渐溢满了绝望。她只好用一个孩子的锐利进行条件反射地抗议:情急之下推倒了爷爷,离家出走,又害得奶奶大半夜出去找她……最终,父亲采取了暴力手段。那完全是情绪化的对峙,大人也好,孩子也罢,皆无理性可言。 在看透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蛮横后,李玩败下阵来。既然你们说是“爱因斯坦”,那它就是爱因斯坦吧!到这里,观众也意识到:中国家庭中不容置疑的父权权威即便是在影片所设定的2006年依然很具慑服力。何况,爸爸还情真意切地对女儿说:“你要懂事”“爸爸是爱你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这些话语,听上去多么熟悉。很明显,中国式的教育中,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平等关系往往缺席,且家长的反思精神也十分有限。他们总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过于自信,还信奉“动机决定一切”,仿佛只要一句冠冕堂皇的“我都是为你好”,就能自然抵消掉教育方式方法中的全部瑕疵和纰漏。不过《狗十三》希望引起关注的不是家长的错误,而是家长们在儿女教育问题上“知错就改”的可能性。既然为人父母者将自己的强势态度看作天经地义,他们自然也会对早已扭曲了的教育手法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个才是最危险的。 影片中李玩、李玩父亲的形象带有典型性。爸爸无疑深爱着女儿,他劳心劳力地赚钱,尽心尽力地养家。甚至再婚后有了二胎,也不曾忽视女儿的感受。可他的父爱依然力有不逮,时不时就显出自私和荒谬的端倪来。比如他一直没有兑现带女儿去看天文展览的诺言;他一面责骂女儿出去借酒消愁,一面却让孩子在酒席上向自己生意上的伙伴们敬酒;特别是当李玩好不容易和那只山寨版的“爱因斯坦”培养出感情,他却轻易将狗送走……这一切,压迫得李玩终于成为自己不愿成为的那个样子。《狗十三》最后几个场景拍得内敛而深沉,无声胜有声。那个原本桀骜不驯的女孩居然强颜欢笑,在父亲的注视下,于酒席宴上吃下了一块观众看着都觉如鲠在喉的狗肉。而李玩那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弟弟也开始被大人要求喝牛奶,学滑冰了。牛奶转瞬吐了出来;尖锐的冰刀则让孩子屡屡摔倒,泪流满面。不远处,李玩正冷冷地望着自己的弟弟……这一幕真看得人遍体生寒。也许成长,就是那一块吃不下去也得吃下去的狗肉,那一口咽不下去也得咽下去的牛奶。李玩的成长之恸势必在弟弟身上绵延传递,谁都难以幸免。 《狗十三》被很多观众誉为“今年你能看到的最好的华语电影”不是无理由的,该片不仅拍出了孩子成长的艰难,也拍出了为人父母的不易。父亲在车上为女儿得奖而兴高采烈后又自陈“我不是个好爸爸”时的泪水非常真挚。女儿在街上遇到真正的“爱因斯坦”时假装不识,然后一个人躲进角落掩面而泣的场景也甚为动人。看上去,似乎谁都没有错,可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导演曹保平没说,他只将所有的深意放进了一帧帧影像中,让每一个观众去回想自己的十三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