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声音

变压力为动力

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学习时报》刊文指出: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坚定发展信心,继续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尽管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运行面对诸多发展变化中的问题,但变局中总是危和机同生并存、挑战与机遇相伴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重要判断: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这就是说,我国发展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时和势仍在我们这一边。这是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的现实基础。

    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有全面正确认识,并紧扣重要战略机遇的新内涵,从长期大势看待和认识当前形势,从问题的本质把握当前形势,准确认清我国长期向好的发展前景,充分抓住并切实用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五大机遇;要牢固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中华文明“文化共同体”的

    包容开放之道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潘岳在《中国青年报》刊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华共同体传统,针对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华共同体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民族共同体,更是文化共同体,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这将为广大非西方国家选择合乎自身传统的发展道路,为促进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淬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而提供中国经验。

    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随着盛衰兴亡而断流中止,之所以能够遇强则强与时俱进,始终得益于中华文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海纳百川,包容开放。一方面,中华文明以文化认同塑造文化共同体。判定一个民族是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标志,不是种族,不是血缘,不是地缘,而主要是文化。无论是作为“多元”的源头,还是作为“一体”的支撑,少数民族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接受者,更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兼收并蓄会通外来文明。历史上,先有印度佛教的传入,后有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华文明均对其接纳吸收,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主干,变外来宗教为中国化宗教。近代以来,面对西方重大冲击和挑战,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融多样族群于一体,汇多元文化于一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经济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在“2018光华·腾讯经济年会暨风云演讲”上表示:中国要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市场经济,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在于我们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坚持扩大开放,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之上推动创新。中国的市场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不过仍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大部分的商品供求已经市场化,但要素市场只有一半市场化。未来我们要发展一个高标准的市场经济,就要解决一些难点和焦点问题,包括打破行政性垄断、实现公平竞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产业政策转型,改革产业补贴,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