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年 在古代社会,地域文化、家族文化、释道文化等,是影响一个人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中尤以家族文化影响最大。在传统观念中,以道德传家为最,耕读次之,诗书再次之,最后才是富贵。正是基于此,中国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家长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孙抱着修身、齐家的美好理想,对言行规范提出种种劝谕或惩戒。 家训重视治生和制用。范仲淹《义庄规矩》、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倪思《月计》和《岁计》、陆九韶《居家制用》、赵鼎《家训笔录》、袁采《袁氏世范》等,都有专论生计问题的治生家训和专论家庭理财、节制用度的制用家训。其中,治生方面,以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最为详尽;制用方面,以陆九韶《居家制用》更为具体。重视家庭治生,是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在陆九韶家,家庭经济主要是由老二陆九叙主持的,他经营药铺、田地,不仅“一家之衣食日用尽出于此”,而且“诸弟有四方游,旅装立具”,为陆九渊等专心治学、拓展仕途提供了经济保障。 家训重视培养节俭意识。古人一方面提倡家庭治生,另一方面提倡量入为出的原则。把俭朴当做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认为节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节俭不是吝啬,提倡节俭,要量力而行,尤其是个人日常生活,“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如“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 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即通过对家庭生活成员的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思想贯彻其中。在司马光的《家范》《涑水家仪》和陆九韶《居家正本》中尤多。教育是家训的内核,家训中涉及许多教育原则,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袁采认为,家业的兴旺与衰亡自有其定理,关键看子孙如何:“同居父兄子弟,善恶贤否相半,若顽狠刻薄不惜家业之人先死,则其家兴盛未易量也;若慈善长厚勤谨之人先死,则其家不可救矣。” 家训重视传递做人道理。如梁焘《家庭谈训》:沉默缓畏,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江端友《戒子》:食已无事,经史文典漫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姚舜牧《药言》:阿谀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张英《聪训斋语》: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陆游《放翁家训》: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郑太和《郑氏规范》: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孙奇逢《孝友堂家规》: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司马光《训俭示康》:众人毕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