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0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华秋实看变化

——回访“乡村振兴宁波实践”系列报道部分蹲点村

瓦缸做成的“耕牛”。(余建文 摄)
后畈村景。(余建文 摄)
风景秀丽的岭口村。(孙吉晶 徐红燕 摄)
汪琰斌展示稻米。(朱军备 摄)
赵骥在惠风西路菜场摆摊。(朱军备 摄)
传统乐器工坊。(徐欣 周旦 摄)
鞍山村一角。(徐欣 摄)

    编者按:去年2月份开始,本报派出10路记者,深入全市10个区县(市)的平原、山区、海岛、近郊等不同类型的乡村蹲点,推出“乡村振兴宁波实践”大型系列报道,报道我市“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生动实践。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一个轮回,新年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宁海岭口村、奉化后畈村、鄞州陈鑑桥村和江北鞍山村4个蹲点村,再次深入田间地头,访村民、看变化,探访这些村庄在乡村振兴中的新举措、新气象。

    岭口 描绘美丽宜居新图景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徐红燕

    雕梁画栋的凉亭,设施齐全的健身场所,清新自然的墙体画廊……在千年古村宁海西店镇岭口村,古老与现代气息交融,一幅美丽宜居新农村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就在一个多月前,岭口村通过了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验收,这是继2017年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之后,岭口村增添的又一项沉甸甸的荣誉。一年一个样,年年有进步,全体村民为之欢欣鼓舞。

    岭口是南宋名士阆风先生舒岳祥的故里,村庄内曲水蜿蜒,古木参天,生态环境优美。但与滕头、横坎头等全国文明村相比,岭口村还有差距,尤其是村庄建设相对落后。“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当了40多年村干部的村党支部书记舒瑞表老骥伏枥,和村第一书记孙敏一起带领村班子成员敢作敢为,奋起直追。

    在岭口村会议室,醒目位置放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列出了2018年实事工程计划表,总共有14个项目,涉及道路、健身广场等,总投资1400多万元。村监会成员舒迎春告诉笔者,工程进展已超过计划。到目前为止,8个项目已经完成,其他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 

    笔者在流经村庄的五市溪两侧看到,景观墙上写满了舒岳祥所作的诗词,彰显着古村落的人杰地灵和文化底蕴。岭口村还实施了景观改造二期工程,增添了牌坊、曲水流觞、墙面彩绘、路灯等。

    舒岳祥是岭口村的文化品牌。围绕阆风先生的一系列创意项目,也正逐步变为现实。在香岩石山脚下,占地50多亩、投资900多万元的篆畦园和阆风公园经过三四年建设已经完成。篆畦园的亭、匾等设计有着浓浓的南宋风格,成为村落的新地标。阆风公园内的体育休闲广场和灯光球场,村民一到晚上便来健身休闲,其乐融融。

    村党支部委员舒旭峰告诉笔者,投资560万元,位于篆畦园内的阆风书堂国学教育基地工程正在建设之中。2019年年底建成后,这里将依托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引进民宿产业,打响岭口“阆风故里、醉美诗村”品牌,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村干部的表现,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这成了岭口全体村民的共识。村民不仅出钱出力支持村庄改变面貌,还主动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村民舒建庆每天沿着篆畦园旁的健身步道散步,发现偌大的篆畦园没有一个公共厕所。“篆畦园离村中心有点远,周边没有厕所实在是不方便。”在聊天长廊宣讲的孙敏把村民的意见提交两委会商议,在经过村民代表表决后,公厕造起来了。

    “在巩固‘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人人是美丽宜居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宜居乡村环境’。”舒瑞表说,我们要发动村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在总体规划范围内充分考虑村民需求,共同创造共享的宜居环境。

    后畈 淳厚乡风“滋养”振兴路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毛节常 赵伊丽  

    冬日的奉化大堰,雾气氤氲,笼罩山村。上周,笔者走进镇中心的后畈村,村里刚开完年度工作总结会。村党支部书记董善汉说,2019年村里要搞个特色项目,打响后畈“布袋和尚起漂点”的品牌。

    根据董氏宗谱的记载,布袋和尚有可能是从后畈漂到长汀去的。据说,第一尊弥勒佛塑像也出自董氏太公之手。可起漂点定在哪?村民分成两派,争执不下。董善汉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确定在村庄的西南部修建一条300米长的佛像溪漂景观带,总投资100多万元,“我们严格按照规定,项目要招投标,决不能揽私活。”

    后畈是大堰基层治理的先进村。班子齐心,推行民主议事,实施“阳光村务”。公家事都摆到桌面上,集思广益,有了凝聚力,村民争着出力,美丽村庄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董善汉说,村里原先一条250多米长的水泥路,受管网改造影响,坑洼破旧,2018年从相关部门争取了近百万资金,改成石板路,更加契合村庄古朴的气息。

    村庄治理的民主化,进一步涵养淳朴、文明的乡村新风。2018年秋天,大堰新推出“连山堰情”文明风景线,成为后畈村村庄文明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推手。“靠山吃山护林子,养鱼治水一辈子,家家户户扫院子……”卡通墙绘的村规民约已内化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村民像爱护自己庭院一样爱护村庄环境,柴火堆得整整齐齐,邻里和谐相处。镇干部老毛说,乱丢垃圾在后畈基本绝迹,个别游客信手扔个烟蒂,还会招到村民的劝阻,村民的卫生意识比城市居民还要强。

    千年古村后畈,东首两池相连的华沙潭,大树围绕;村西边,蜿蜒曲折的小溪潺潺流过,注入奉化县江。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呈现历史的年轮。这两年,村里擅长红木雕刻的董孟飞、董为飞兄弟,利用环境整治清理出的瓦缸、砖块等,做成耕牛、大南瓜、鹤鹿回春等作品,还建了一面景观墙,成了“网红”景点。2018年,村里趁势而上,打造缸瓦艺术村。董善汉说,村里之前初定了十景规划,2018年新完成“司马光砸缸”、群牛暮归和葫芦娃等三个缸瓦景点,让村庄进一步“活”起来,保留了农耕记忆。

    “今年,村里准备引进一个文创项目,先期的70万元投资已经到账,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董善汉说,后畈还计划推行垃圾分类,让村庄更美丽。同时,进一步做强生态经济,把高山水蜜桃、番薯粉丝等特色产品推广出去,帮助村民增收。

    陈鑑桥 新型职业农民的“市场觉醒”

    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范丁杰

    2018年3月底,笔者曾多次走进鄞州区姜山镇陈鑑桥,采访过多位村里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半年过去了,他们的收成如何,经营上有什么变化?新年来临之际,笔者再次走访了陈鑑桥村的种粮大户汪琰斌和清华大学毕业生、精品蔬果种植大户赵骥。

    去年初春来时,村里正是春耕生产季节,现在正是秋收之后的农闲。去年,村庄实施了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冬日里的村庄十分整洁。

    2012年,家住宁波市区的汪琰斌大学毕业后,既无实践经验也无创业资本,但他想从“泥里淘金”的决心打动了村干部。村里将900多亩土地租赁给他种粮。没有资金,他将房屋抵押;没有技术,他拜种粮大户为师。

    在泥水里“折腾”几年后,这位“90后”大学生慢慢摸索出现代农业的一些“门道”。陈鑑桥900多亩土地已满足不了汪琰斌的“胃口”,2018年,他又到新张俞村租赁了2300多亩农田。

    笔者驱车来到新张俞村,在高速公路出口不远的一片田野上,耸立着一幢灰色的建筑,那就是汪琰斌新建的烘干中心。烘干中心里不但有稻谷烘干机,还有冷库、大米包装机以及办公设施,拖拉机、插秧机等机械将屋子摆得满满当当,几位农民工正在为大米进行真空包装。

    汪琰斌介绍,去年国家调低了稻谷收购价,每亩收入减少约300元。2018年,他种植了“甬优1540”等新品种,并推出了“秀水长香”品牌。令人欣喜的是,“秀水长香”刚问世就被评为“宁波十佳稻米”。“秀水长香”在省农博会上亮相后,获得许多好评,杭州、苏州客商还下了订单。

    汪琰斌说,目前,约有七成稻谷卖给国家作储备粮,其他通过自有品牌销售。大米投放市场后,越来越受到欢迎,每个月可售出一吨左右。下一步,汪琰斌准备试养龙虾、试种西瓜。“总之,市场喜欢什么,我就种什么。”他说。

    赵骥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宁波,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完成了资金上的初始“积累”。他怀抱着乡土情怀,想承包一片田当现代农夫。2013年,他在陈鑑桥村租赁了100亩土地,投入几十万元整理土地、搭大棚、建农用房。不料,当年“菲特”台风来袭,由于农田紧靠甬新河,河水漫过河堤,香葱等作物全部浸水倒伏,损失30多万元。

    2014年,赵骥花了6万元引进优质甜瓜“芙蓉”,4月份一场台风,瓜秧被全部淹死。2015年,台风来了两次,他的农田淹了两次。2016年7月、10月,别人没淹,他的田淹了。

    坚强的赵骥没有退缩,去年他请来弟弟一起打理农场。台风一过,他们马上补种秧苗。去年春天,他和妻子在鄞州联心菜场开了一家蔬果专营店。他的摊位主要出售青菜、大蒜、胡萝卜、芋艿、莴苣、鸡蛋等。“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种植方式,赢得市民青睐。我的蔬菜虽然价格比别人贵一点,但吃过的市民会再来买。”赵骥自豪地说。

    尝到产销联动甜头的赵骥进一步扩大了销售网点。前不久,惠风西路菜场建成,赵骥以每年3万元的价格租下66号摊位,准备将精品蔬菜种下去、把品牌打出来。

    鞍山 文化撬动“美丽经济”发展

    记者 徐欣 通讯员 王溪 周旦           

    在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一座正在施工的玻璃阳光房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据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这个地方是欣赏鞍山村后山的最佳位置。

    把农家屋舍变成度假民宿,把闲置边角地变为网红景区……去年以来,洪塘鞍山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谋划发展新思路,大力推动农旅产业的融合,成功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成为市民休闲的后花园。同时,加速优质社会资本等要素向鞍山集聚,走出了一条“美丽经济”创新发展之路。

    传统手作、创意工作室、设计酒店,在鞍山村,一个具有明式建筑风格,以手工木作为特色的文化聚落正在逐步形成。鞍山手作文化聚落位于鞍山村湿地公园西南侧,项目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村集体厂房改建而成。同时充分发掘保国寺木作文化,建成建筑设计和手作聚落,提升鞍山村的文化品位。  

    自去年4月项目签约以来,鞍山手作文化聚落推进顺利,文化学术阵地、传统手作聚落、创意产业工作室、设计酒店等相继落地,更与全国四大制琴师之一、中国民族乐器制作大师俞小鲁先生及其领衔的传统乐器工坊联合运营。俞小鲁先生在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上造诣颇高,是全国4个获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制作终身成就奖的制琴大师之一,俞小鲁及其团队的加入将为文化聚落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在文化聚落中,相较于民宿,设计酒店实现了再升级。洪塘有很多村庄在发展民宿,街道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成1家至2家高端民宿,可以带动和引导低端民宿的转型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高端代表性项目就是坐落在保国寺边、灵山脚下的微微联伙·墅家鞍山社,该项目占地约40亩,投资约3000万元,于2018年6月开工建设,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的民宿酒店、手工作坊区、艺术中心等。该项目将通过创意文化工作与度假休闲生活的结合,打造独特的文化类旅游度假微社区。

    “鞍山村这一融合创意文化与休闲度假功能的新民宿,将不断拉长民宿经济产业链,发挥精品民宿在农民创业创新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民宿经济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洪塘街道办事处主任龙刚说。未来,建筑景观设计沙龙、实验剧场、传统器乐工坊、高端民宿都会在鞍山村呈现。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来唤醒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资产增值与激发发展活力夯基垒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