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泽伟创作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
|
魏惠东创作的《宁波港》 |
|
孙佩梁创作的《浴血大鱼山》 |
|
林绍灵创作的《虞世南》 |
崔小明 徐 良/文 崔小明/摄 去年12月20日至今年1月2日,“大美名城”宁波市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展在中国艺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专家们评价道:这些作品在题材上抓住了宁波历史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达到了新的美学高度,体现了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和自由自觉的创新追求;既充分展现了个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又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整体风貌。 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说:“宁波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近年来重要的地方性主题创作工程的代表,完成了一批高水准正能量的艺术佳作。” 回顾创作过程,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宁波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韩利诚感慨万千。他说:“这项宏伟工程从筹备到北京展出,历时5年,除了35名直接参与创作的艺术家,还有几十名全国知名艺术家、艺术史论家参与其中,共襄盛举。如果算上普通工作人员,先后有几百人为这项工程出过力、流过汗、洒过泪。这次创作必将在宁波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精心筹备 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是对国家和地区文明史进行系统性的艺术解读,一般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组织开展,副省级城市开展这项工作的除了深圳,宁波是第二家。“今天,我们为什么钟情于写实画和重大主题创作?”韩利诚说:“任何一个伟大民族都不乏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像中国那样缺乏图像历史、视觉文本的国家是罕见的,我们是在还中国艺术史的历史欠债。” 正是基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宁波艺术界积极推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经过前期反复论证和酝酿,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2014年3月,宁波市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成立,明确由市文联牵头实施。很快,实施方案获得通过,创作经费顺利获批。2014年8月,组委会在市级主要媒体上公开向市民征集创作题材。几百名热心市民参与其中,为组委会提供了近百个题材。组委会组织相关专家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48个题材,首期创作其中的35个。这些题材既有河姆渡、越窑青瓷、保国寺、天一阁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明成果,也有镇海口抗击法军入侵、浴血大鱼山、宁波解放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东汉名士严子陵、唐朝书法家虞世南,再到王阳明、潘天寿、屠呦呦……他们彪炳史册,是四明儿女的杰出代表,入选可谓实至名归。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史论家徐建融说:“入选的有些题材,作为浙江省乃至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选题也是合适的。” 题材确定后,选择画家成为创作工程成败的关键。组委会考虑创作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对艺术品质的较高要求,决定让本市画家和市外画家共同参与。本市画家的选拔工作率先开始。通知发出后,画家们参与热情高涨,报名十分踊跃,组委会共收到43位宁波知名画家的创作草图。经过专家评审,确定了韩培生、王利华、李学峰、孙宁等17位画家参与创作。他们中既有画坛名家,也有后起之秀,美术门类涉及油画、水彩、国画等。 市外画家的遴选工作随后启动。组委会将目光瞄准了有国家级或省级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经历的画家。近30名符合条件的画家报了名,经过审议,18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入选。2016年1月,组委会与35位画家签订了创作合同。 艰难创作 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是一项“命题作文”,组委会只提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简单介绍,但切入点在哪?用什么形式表达?如何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美学完美统一……这些都是画家们要面对的难题。在回顾创作过程时,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孙佩梁说:“没有一位画家是一次性完稿的,每个人都改过多次。”35位画家在撰写创作体会时,不约而同提到了“艰辛”两个字。 准确和真实是历史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很多题材因为时间过去太久,可供参考的材料十分有限,创作之前,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熟悉历史成了每位画家的“必修课”。著名油画家邢俊勤领到的题材是“河姆渡”。为了尽可能真实还原当时的社会形态,邢俊勤多次到河姆渡遗址实地考察。此外,他还专程前往军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资料,甚至设法找来记录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反复观看。我市著名油画家韩培生已年过古稀,在创作《镇海抗法保卫战》时,多次去镇海海防纪念馆搜集各种史料,不顾年高爬上金鸡山考察战争遗址,还找来电影《镇海保卫战》反复观看。为了体现历史真实,他还向曾经拍过《镇海保卫战》的电视剧组借来衣服、帽子、饰品等,请夫人穿上当模特。 表现重大历史题材、重大人物组合,要求画面尺幅比较大。大尺幅创作对画家驾驭大画的结构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造型要准确、构图要合理,而且笔墨也要饱满。画家林绍灵说,他在创作《虞世南》时,给人物设定高度在185厘米,比真人略大。为此他准备了宽度153厘米、高度260厘米的水彩卷筒纸。为了避免水色过于流动而影响形象的准确性,他只能趴着画一会儿,再站起来看一下全貌,反反复复,腰酸得直不起身来。 创作过程历时3年,对画家们来说是一场智力和体力的考验。孙佩梁创作的题材是《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斗争——浴血大鱼山》。在创作过程中,他多次前往余姚梁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和海岛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搜集了各种史料。他还请真人模特做造型,拍下来作为创作参考。刘海是鄞州区美协副主席,作品曾10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各类全国美展,这次他接到的任务是创作宁波帮题材的作品。创作高峰期,他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经常早上5点起床画画,晚上11点搁笔。作品通过评审后,他感慨道:“真正磨砺了自己!” 组委会上门审视进度和评审组的意见建议,让画家们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推动着作品的艺术质量一步一步迈上更高的台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画派组委会副主席周京山画《鉴真东渡》时,辛辛苦苦画了一幅鉴真告别扬州隆兴寺登船渡海的彩墨样稿,但评审组告诉他走题了,因为他画的不是宁波。于是只好重新研究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再度构图。评审组专家在审核画家焦彩虹《吴锦堂与锦堂学校》草稿时,认为要考虑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像群像一样各自站立。为此,焦彩虹重新组织了人物关系。 在创作中,很多画家秉持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推倒重来、数易其稿成为创作常态。著名画家励国仪选择了“范钦与天一阁”这一题材。为了创作这幅作品,励国仪先后画稿三次,第一次是大致设想,第二次是用黑色和红色来表现,第三次才用了怀旧的墨色处理。励国仪说:“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这次是打稿反复最多的一次。” 《徐霞客开游》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琪创作,他多次到宁波四明山、台州天台山、温岭雁荡山等地采风写生。前期构思花了很长时间,水墨小稿形成后,放在一边几个月没有动笔,继续揣摩、不断完善,以求最满意的呈现效果。 2017年8月,画家们的创作基本结束,工程进入验收阶段。经专家们严格、公正评审,35件作品均通过了验收,其中油画24幅,中国画8幅,水彩画3幅。有表现宁波人在生产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造的作品,如国画《火与土——越窑青瓷》《王安石治鄞》《宋人建造保国寺》《它山堰水利工程》等;有反映保家卫国战争场景的如《宁波镇海抗法保卫战》《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斗争——浴血大鱼山》《1942——象山民众勇救美军飞行员》等;还有一些作品以普通民众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画面没有出现历史名人,也没有聚焦当代英雄,而是重点刻画普通的宁波市民、渔民、农民和战士,比如《宁波解放》《春潮——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浦渔港大陆与台湾民间交流》《欢乐颂》等;表现宁波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则有《宁波工业“三支半烟囱”》《宁波港》《春晓油气田》和《杭州湾跨海大桥》。 启示与思考 韩利诚介绍,有组织、大范围、长时间推动创作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在宁波历史上没有先例,这项工程涉及面之广,工作之繁重,前所未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主要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 探索了一种模式。创作过程由市政府牵头,建立了组织机构,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等组成组委会,各单位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支撑体系,组织了人文学者、宣传文化系统专家、艺术史专家和知名艺术家对7000年宁波历史进行了梳理,对选定的创作题材进行了反复斟酌,以确保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在跟参与创作的画家对接时,组委会并没有将题材强加给画家,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优势选择题目。如叶文夫2009年曾参加浙江历史文化重大工程之“九秋风露越窑开”主题创作,积累了相当多的素材和越窑发展史料,他便选择了《火与土——越窑青瓷》这一题材。组委会还建立了审视制度,对所有画家的创作进度上门跟踪,全程拍照录像,留下了珍贵的资料。除了持续跟踪宁波画家,组委会成员还不辞辛苦到北京、杭州、珠海等地观摩市外画家画稿。上门审视推动了整个创作工程有序推进。此外,评审专家均由全国知名艺术家担任,在创作过程中,不管画家们的名气多大、艺术成就多高,如果在立意、主题、构图、色彩、尺幅等方面有问题,都会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并指明下一步创作方向。他们的严格要求是这次创作工程成功的重要因素。 留下了一笔财富。35幅作品,件件是画家们的心血之作,艺术成就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邵亚川的《邓小平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王延青的《毛主席视察宁波》、何业琦的《孙中山在宁波》,都是真实历史的艺术再现,图中重要人物经过反复考证,弥补了这段历史的图像资料的空白。本次创作工程评审组组长、中央美院前院长潘公凯评审总结时说:“艺术家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劳丰富了宁波的文化史,创造了宁波新的‘文化遗产’。”美学评论家於贤德说:“创作工程产生了一批具有高度史学与美学价值的艺术精品,为宁波视觉艺术档案的建立及新时期美术创作的发展写下了璀璨华章。” 培养了一批人才。参与这次创作的17位宁波本土画家中,有一半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画家。他们经历了3年的创作磨砺,艺术认识、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法等均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宁波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魏惠东在创作《宁波港》时深受启发。2018年6月,他的综合材料作品《当庄子遇上卡夫卡》在全国第六届青年美展上被评为最高奖,并作为展区作品直接入选全国十三届美展。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吴威成功创作《弘一大师·1932》后,201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展出30余件作品。张曦创作《杭州湾跨海大桥》历时3年,他说:“无论是画面尺幅,还是最后呈现的绘画风格,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创作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创作历史题材的难度。”陈继武是我市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也是这次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年纪最大的,他不但自己创作作风扎实,还将平生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辈,对魏惠东、张曦、焦彩虹等全程给予悉心指导。 打响了宁波文化品牌。宁波组织开展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17年9月,宁波市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品参加在宁波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展览。2018年7月,陈继武的《欢乐颂》等10件作品参加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香约港城——2018宁波经贸·文化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我市主要领导到场参观。这次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更是引起全国关注。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原院长王书杰说:“从内涵和外延来看,这个工程已经完全超出了宁波地域性的特点,就全国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解放军出版社编审、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许向群说:“这是宁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和重大成果,多维度地反映出宁波城市的历史风貌、人文精神和文明的厚度。35件作品都是有分量的鸿篇巨制,使有7000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了可靠的视觉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