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杨新元           

    一转眼又老了一岁。想起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经典句子:“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不禁心有戚戚。2019年,是塞林格诞辰100周年。这个伟大的美国作家,虽然没有著作等身,只给我们留下四部作品,但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几代美国人乃至全球的读者。

    可能有人要问:塞林格是谁呀?如果我说他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很多人可能就知道了。因为,这本书太经典了,风靡全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长篇小说,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却让塞林格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世界文坛上。比尔·盖茨说:“13岁时我第一次读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那以后,我一直对人说,那是我最爱的书。”

    在书中,塞林格塑造了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他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西方青少年的普遍认同。就像模仿少年维特一样,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西方社会青少年的一种时尚。

    塞林格1919年1月1日出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他一生从事写作,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家中去世,享年91岁。

    优秀的作家每个时代都有,可是,像塞林格这样淡泊名利的优秀作家,在世界文坛上凤毛麟角。他在功成名就之时,远离大众的喧嚣,隐居在山间小屋中,专心写作,“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塞林格是文学的“苦行僧”,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喜欢安静的生活,成名后,就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为了专心创作,他特地为自己造了一个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上午八点半就带着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如有要事,只能用电话联系。因此,他的余生,也成为一个传奇。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1962年春的一天,美国白宫邀请塞林格参加一个由总统肯尼迪为著名作家举行的宴会,凡是受邀者都可以偕家人前往。这是非同寻常的荣耀,很多人受宠若惊,但塞林格并没有当即给出同意前往的答复。两天后,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直接将电话打到塞林格家里,再次邀请他出席。当时,塞林格的女儿皮基正巧坐在电话机旁,当她得知对方是美国第一夫人时,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赶紧把正在书房里写稿子的父亲叫出来。

    可是,让皮基始料不及的是,塞林格却谢绝了这份荣耀。这让皮基很生气,她对父亲说:“我从来没有去过白宫,你为何要放弃这个绝好的机会呢?”塞林格说:“跟你一样,我也非常想去见肯尼迪,他是让我打心眼里尊重的好总统。但是,我不能让我走进一个‘充满自我’的夜晚,他们在那里为我准备了太多不切实际的赞誉,譬如总统会邀请我发表演讲,甚至发给我一枚奖章,而这一切都是我极力想避免的事,因为我怕抑制不住自己的虚荣心。”

    塞林格又说:“我更怕总统当面邀请我出任公职,因为我天生就是一个不善当面拒绝的人,更何况对方是总统。但如果答应了,我将不能安心写作。”女儿这才明白父亲不去赴宴的真实意图。事后证明塞林格的猜测是对的,肯尼迪当晚真的想任命塞林格为自己的发言稿撰写人。

    塞林格这种不追名逐利,不攀附“高枝”的品格,长留人间。在当今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每天每时每刻,有多少人为了得到名与利,放弃自尊,在权力和金钱面前奴颜婢膝,甚至做出有辱斯文的事。因此,重温塞林格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那些名利之类的身外之物看得很轻。因此,他的一生都能安静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而不被打扰,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人可能会把塞林格不赴“总统宴”看成是不识抬举,是文人的清高,是作家的怪癖。但是,窃以为,一个人能拒绝主动伸来的橄榄枝,放弃唾手可得的地位和荣誉,敢于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说“不”,是相当不简单的,是需要一定的定力和勇气的。

    在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得与失,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选择。许多人变得越来越浮躁,根本静不下心来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干点自己喜欢的工作。其实,心安才是活着的最好状态。只有像塞林格那样,方能在短短的三万多天日子中,平心静气,做成一两件有意义的事情,成就美好的人生。我想,这就是今天我们纪念塞林格诞辰100周年的现实意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