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广松 从了庵桂悟开始,至明治维新时期,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达到鼎盛。二战以后,阳明学在经济管理领域取得成功。日本对阳明学的活学活用是可资我们借鉴的。 第一、阳明学既是道又是术 据钱德洪《征宸濠反间遗事》记载,他听到有人问王阳明:“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并没有说兵法(虽然他精研兵书),他只是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用兵没有方法,兵法全部都是心法,只要养心不动,临阵自然能打仗。同理,经营何术?也没有术,只要“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所谓利害得失,荣辱祸福都不能让他动心,这样就可以用人,可以用兵,可以用钱了。不动心并非是指心如死水,而是在“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持正念,坚贞不二。 《传习录》曰:“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致良知既是心性工夫,是达成天理,致得良知;同时也是术,致良知是养心不动的方法。 既然修心工夫可以用之于军事,那么也可以用之于经济发展、企业经营管理。这里的逻辑是什么?其实,“管理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让每一个人凭良知做事——在‘意念发动’之时,‘对错误的意念正心’。”而公平交易、效率竞争、客户价值、责任沟通等现代经济伦理,都是在人心里边存在的,是“良知”,因此经营管理只是要“致良知”。这种思想乃是阳明学的现代化表达,虽然通俗但极其明白、简易可行。 第二、成圣成贤可为现代企业家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日本企业对阳明学的应用,或者说儒家的现代化转型,是将阳明学从政治领域应用到经济领域。日本企业界非常关注王阳明的良知体系,他们认为“王阳明解决了知行合一的世界难题,强调做事只需要凭着良知去做。所有管理道理,是良知的一部分,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 传统儒家有“修齐治平”的思想与实践路径,在现代化条件下,从个人到家,再到国、天下,这条路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用企业、单位替换了国与天下。修身齐家依然重要,传统学问依然可用,只是可以不必走封建时代“治国平天下”这条为政之路,而是可以治企业(单位),在经济领域大展身手。实际上,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公司),其经济体量甚至超过一个小国,治企或也可以看作是“治国”。 “平天下”的概念一方面可以相应于全球化,这是空间的扩大;另一方面也贴近传统思想,《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将道器适时变通,行之天下之民,这样的事业就是“平天下”,以当代而言,就是从封建时代的“家天下”走向现代社会的“民天下”。 大型跨国企业和重要国际经济组织丰富了社会单元和活力,“修齐治平”可以在经济领域重新走通,大型企业、大型公司领导人不妨借鉴传统政治领导人的道德修养,以成圣成贤为人生目标,以自利利他为企业目的,构建以阳明学为灵魂的企业文化。 第三、知行合一,以心为本,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 稻盛和夫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他非常推崇王阳明,良知学说贯穿在他的经营哲学中。他的经营哲学重视心性修养、道德实践,但并不回避利润,他继承了梅岩心学中的商业伦理思想,认可商业有用论和盈利正当论,提倡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他也坚持梅岩的正直盈利论,发展出“做人何为正确”的经营理念,提倡动机至善,没有私心。他判断一件事是否有道理,不光只看它是否符合逻辑,还要看它是不是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与人类价值的相关程度如何。 与此相应的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中的“利他”思想,与商业经营似乎格格不入,但这种思想实在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也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光辉。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直接来源于西乡隆盛,《南洲翁遗训》第一条就认为领导者决不可挟半点私心,这种无私利他是做人原则,也是商业原则,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稻盛和夫在与杨澜的对话中曾说:“我非常喜欢西乡隆盛,他对中国的阳明学说有相当高的造诣。他曾经两次被流放荒岛,每次流放总会带上阳明学。他经常说,如果是施政的话,必须是那些不谈钱财、不求回报甚至能够舍却生命、忘却自我的人。” 稻盛和夫的经营实践及其哲学表明,传统学问如阳明学并非与现代经营格格不入,而是可以实际运用。新时代中国企业的发展应超越单纯经济目的,需要文化哲学引领,而企业最根本的竞争其实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必须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与文化自信,强调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政治意识与哲学意识,建设具备中国作风、中国作派的企业文化。在这方面,阳明学可以提供源源不绝的思想文化资源。 王阳明曾说:“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此曾子之所谓守约,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者也。”以此行之当世,不论是做人,做企业,“自能应变无言”。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