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血泪写就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 《祭侄文稿》(局部)(资料图片)

    枕 流           

    近期,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着“天下行书第二”之誉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赴日本展出一事,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件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物极其珍贵,长途跋涉展出可能会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坏。也有学者指出,纸寿千年,展一次伤一次,更何况,《祭侄文稿》本就因其珍贵而被列为“限展品”。然而笔者在此不想评议“出借”之举,只想就《祭侄文稿》缘何贵重发表些陋见。因为与《祭侄文稿》出借引发的诸多情绪相比,令笔者更为感慨的是,许多中国人或许还不清楚这件宝贝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人们儿时学书法,多从“颜柳欧赵”的楷书练起。颜真卿的字体遒劲庄严,刚俊端美,自古以来拥趸甚多。若说“字如其人”用在蔡京这样的奸臣身上并不合适,但用在颜真卿这里恰如其分。欧阳修说:“(颜鲁公)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那么《祭侄文稿》对我们这个饱经磨难的民族到底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呢?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这件宝物背后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祭侄文稿》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兰亭集序》真迹早已不存,《祭侄文稿》为此尤显珍贵。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书至于颜鲁公。”一般认为,颜真卿是继“书圣”王羲之后最伟大的书法家。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势如破竹,直捣京城。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及其子颜季明镇守于常山郡,即现在河北省正定县。颜季明在抗击叛军过程中被俘,安禄山军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史载颜杲卿“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父子二人均被杀,颜氏一门30余口罹难。两年后,颜真卿收复常山郡,命人去寻哥哥和侄子的尸骸。因两人死时是被叛军肢解的,所以只找回了颜杲卿的腿骨和颜季明的头骨。可以想见,面对亲人遗骨,颜真卿内心是何等的痛苦、悲愤。就是在这样的极端心情下,他挥泪写下《祭侄文稿》。兴元元年(784年),76岁的颜真卿前往敌方军营劝降叛将李希烈,被缢身亡。

    回头再看《祭侄文稿》,它是一份行书草稿,上面多有圈涂改划,看上去似乎并不怎么“完美”。文始,颜真卿叙述侄子的生前状况,笔画较平缓,笔墨也清淡。转入正文后,字体变大,笔画变粗。写到“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这16字,伤痛之情溢出纸面,及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观者几乎能看见作者与笔墨融为一体的斑斑血泪。《祭侄文稿》的文字疏密度和墨色浓淡度,是颜真卿指腕运送、一气呵成的结果,或者说里面的一笔一画都是他起伏的情绪在纸面上倾泻的结果。

    颜真卿乃书法大家,用今天的流行语说,他是“书九代”。他的九世祖颜腾之是草书名家,六世祖颜协是草隶名家,五世祖颜之推精通书艺,写过《颜氏家训》;母族中的殷仲容、殷令名等也均为书法名家。所以颜真卿的专业功力毋庸置疑,只不过在写《祭侄文稿》时,他根本没心思去琢磨艺法,完全是借笔墨抒胸臆。有专家评价书法作品认为,“书作不如信札,信札不如草稿”,因为一本正经写出来的字容易显得拘谨,缺乏兴之所至后行云流水的酣畅之态。写草稿往往能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这时出来的作品往往自然真实,最明心见性,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往往是最上乘的。

    什么是最高尚的艺术?在笔者看来不是巧夺天工的金杯玉盏,也不是爽心悦目的青绿山水,而是像《祭侄文稿》这样由创作者以爱国情怀、忠贞心志、精深造诣凝聚成的,能彰显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气质的物件。说实话,纸寿千年——实体文物无论怎样珍藏,总难永存。但如果负载其上的那份民族精神能够渗透在后世国人的骨血之中,那才是真正对国宝的保护和传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