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2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 占主导地位

    施立平

    2018年,第73届联合国大会第44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1月24日定为国际教育日。由此,我们即将迎来首个国际教育日。

    设立国际教育日,旨在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挂起钩来,让“地球村”的“村民”进一步意识到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第7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还倡导:必须努力确保小学、中学、大学和职业培训等教育机构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使所有人能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从而有机会充分参与到社会中来,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教育传播的是知识,而知识除专利、尚未公开的科学发现等之外,属于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比如,甲和乙掌握了牛顿定律,不影响丙和丁去学习同样的定律,即具有非竞争性。相应地,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但同时,知识的予与求之间需要教师和教育设施等作为媒介,换言之,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用心力、用财力。因此,学校就有了校额,班级则有了班额,入学也有了竞争性。而且,学校招生完全可以设置“门槛”,实现排他,也就是说,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又带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如果这一属性与特定的社会机制耦合,相应的教育服务甚至会成为“地位商品”(消费者享用时所获得的满足与快乐来源于该商品的社会稀缺性)。

    可见,教育融“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属性于一体。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可以选择让其中一种属性占主导地位。鉴于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即社会收益大于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现代国家大多明智地选择让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占主导地位,实施义务教育就是明证。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通过扩大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突破发展瓶颈,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上述联大决议正体现了这一逻辑,简言之,降低学校的入学“门槛”,是打开可持续发展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而要确保教育机构的包容性和公平性,关键是要构建体现公益普惠导向的办学体制和保障有力运行顺畅的办学机制。

    当前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有期盼,对教育公平有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福祉大于天。因此,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须更加奋勉,更加努力,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补齐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