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友迎新

    沈长根           

    朋友,你注意到没有,岁杪时节,宾馆餐厅多了迎新聚会,笔者就参与了三五次。与往昔不同,笔者参与的均为微信群友聚会。

    神奇的微信打破了时空之限,将原本几年甚至几十年难得一聚的亲朋好友聚集成群,时时刻刻,相聚相聊。笔者加入的就有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亲邻、业主以及“商贸”“法治”“书画”“文学公民”等十几个群。群小的五六人,大的几十上百人,最大的一个竟达上限——五百人。群友从小区、本市到全国各地都有。空闲时,一机在手,似将军阅兵,浏览大小群团,手指点点,天南地北,令我这个逾古稀之年者似孩童般乐不可支。

    诸多“群”中,最活跃的当数文学公民群。文学公民,闻其名,就觉得“高大上”。说其高,是指其志之高,这是一群在青春岁月就编织文学梦至今仍孜孜以求且老而弥坚的矢志不渝者;说其大,是指年龄之大,除一人尚在大学教授岗位上,其余都为退休老人;说其上,是指这群老人还像小学生那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群里吟诗作词写文,时有佳作见诸报刊。

    我入文学公民群可说是老友重会。记得前年6月,报人范伟国先生在宁波书城举行新书《海上丝语》读者见面会,几张熟面孔一下映入眼帘,大家好一阵激动,握手拥抱合影,畅叙一别几十年的感慨,时光似乎一下子倒流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来,这群鬓发花白的老人在那动乱年代,都是心怀文学梦的热血青年,他们虽处于横扫“四旧”“上山下乡”的境地,但那个文学之梦让他们静下心来秉烛读书,伏案写稿。当时的宁波无一张报纸更无一份杂志,唯一的新闻单位是宁波市人民广播站,时任广播站记者的我自然成了他们的朋友。一晃近半个世纪,老友重逢,怎不令人激动?更让人感动的是历经时代变迁和人生风霜雨雪,这群老文青的文学梦想至今未曾改变。互联网将分布在各行各业的这群老文青又联系在一起,微信群成了他们重温文学梦的平台。群里,他们晒得最多的是各自诗文新作,相互点评,各抒己见;三时八节,他们还聚会交流,到乡村海岛体验生活,酝酿新作,讴歌时代。

    宁波有“冬至大如年”的习俗,这又唤起了老文青辞旧迎新的情怀。冬至前夕的那个周末,文学公民相约和丰创意广场的一家老宁波酒家聚会。

    迎新会上,红灯辉映银发,老脸笑逐颜开。耳顺之年的老文青们,有的相互称道,额首庆贺,辞旧迎新,有的相互调侃,嘻嘻哈哈,恰如同学少年。餐饮间隙,大家打开手机,点击搜索,即兴表演一个个节目,欢歌笑语洋溢包厢。歌罢笑毕,自然少不了叙旧。爬山虎俞君回忆起四十多年前那次到裘市公社采访,跑田头睡草铺和他当年任知青辅导员的情景。今昔对比,大家盛赞改革开放让神州大地旧貌换新颜。善歌能舞的阿娜又打开歌喉,来了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相对而坐的大康、文康,隔着餐桌,欣喜地说起自家儿媳妇即将临盆。阿娜听罢,高叫“吃红蛋”,众群友随即齐声祝贺:大康文康升级当爷,抱孙迎新天伦之乐。

    当然,作为文学公民群,迎新欢聚中谈得更多的是文学这一主题。已经一年出三书的范君一边挤时间挥笔在刚出版的新书《浮生记趣》扉页上题词,赠予群友,一边畅谈自己的新年计划:“我在公众号上新发的文章已逾120篇,新年再出一本不成问题。”三江雁影周君接口说:“银犬撒蹄去,金猪拱门来。己亥年,我定将创作的诗词汇编出版。”说罢,周君即兴高吟《杪岁寄友》:“肩驮日月,走过春秋。剪一片晚霞,温暖余岁,摘一片红枫,剪作诗筹。唤江南飞雪,待春风拂柳,咏夏花灿烂,吟秋叶静幽……与兰菊相约,以梅竹为友。三千弱水已渡,一杯淡酒在手。看潮回潮涌,荡一叶唱晚渔舟,任云聚云散,唤旧雨盟鸥。相逢一笑,休叹白头。童心鹤趣未改,听新年钟声悠悠,抚铁琵铜琶,诵东坡大江东去,且歌且行兮,从容依旧!”这不是老文青们的共同历程与心声吗?深受感染的阿钧即赋“岁寒四友”《梅》《兰》《竹》《菊》四首七绝相和,其中“长毫泼墨续新章”,成为众群友新年共勉的金句。

    看着群友们激情澎湃、文思喷涌,放眼窗外,甬城霓虹闪烁,灯光灿烂。冬至阳生,这景象不就昭示着桃红柳绿的春天即将来临吗?在群主的引领下,文学公民齐声高唱一曲《明天会更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