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3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出“隐性失陪”的怪圈

    刘越祥

    1月25日,《宁波日报》刊发的《陪伴孩子成长,家长到位了吗?》一文指出,“失陪”和“隐性失陪”现象仍然突出。身为家长,笔者对此颇有感慨。

    若因工作繁忙而“失陪”,也无可厚非;但陪而无效、陪而苦恼、陪而失位的“隐性失陪”,也不容小觑。

    现代城市,有不少父母陪伴孩子,不可谓不用心。有的把陪侍当陪伴,对孩子学习、生活之需,事无巨细保障,无微不至照顾,孩子啥都不用操心;有的把陪坐当陪伴,坐在孩子身边,或自娱自乐,或看管孩子,只当监管员、保障员,不当交流员,不做表率者;有的把陪读当陪伴,就近学校陪读、在家陪读、培训班陪读等,奔波于路上,为“陪太子读书”的差使忙得不亦乐乎。

    这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隐性失陪”,很可能事与愿违,越是关心至极,孩子愈自私自利;越是大包大揽,孩子愈自暴自弃;越是亲力亲为,孩子愈反感反抗。看似花了大量时间,费了许多精力,其实苦了家庭,害了孩子,甚至可能将孩子培养成“个性自我化、行为偏激化、自理保驾化”的社会累赘。

    “隐性失陪”的危害,虽众人知晓,但仍有不少父母乐此不疲,难以跳出。主要原因是其在陪伴中有畸形心态。有的存在授鱼心态,对待孩子,付出不讲代价,惯于给予,乐于包干,孩子需要什么,就施舍什么,培养了孩子无穷的欲念和依靠;有的存在助长心态,望子成龙心切,常常用大人的眼光规划孩子,用自己的愿景要求孩子,用非常的途径培养孩子,让孩子缺了个性与追求;有的存在攀比心态,把孩子纵向比、横向看,只考虑自己的面子,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无所适从。

    走出“隐性失陪”的怪圈,把孩子陪伴到位而不越位,是一门大学问,既需要父母必思必答,也需要父母必修必行。这就需要父母把握陪伴的本质,回归陪伴的本来。要陪出快乐,让孩子回归本性、享有情趣、保有天真、充盈笑语、快乐成长;要陪出健康,让孩子在运动中锻炼身体,锤炼意志,彰显气质,茁壮成长;要陪出感情,平等交流,善于沟通,乐于倾听,让孩子从人格和情感上感受到爱的力量;要陪出品德,注重个人的形象,把好个人的言行,当好孩子的表率,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体现人生的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