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浩声 新年伊始,《宁波日报》理论周刊的“茶座”版,刊发了一组题为《选材》的漫画,给人颇多启示。 这组漫画,分上下两幅,构图简洁,寓意深刻。第一幅画面展现的是,一位腋下夹着标有“人才”字样公文包的官员,昂首挺胸站在一棵长得笔直挺拔的树苗面前,眯着双眼,面带微笑,竖起拇指,夸赞此乃“有用之材”,而他的身后,是一棵长得不起眼,且有些歪歪曲曲的、样子不太好看的树苗。两相对比,这位“伯乐”的选材标准泾渭分明、跃然纸上。 第二幅画面“剧情”出现戏剧性反转:这位“伯乐”面对已经成长为盆景、闪耀着光芒的那棵“歪苗”,张大嘴巴,露出惊讶的眼神,感叹“弯弯扭扭也能成材”?其表情五味杂陈,似有不甘、不解和不屑。而他的身后,是看似长得更为枝繁叶茂、价值却远不如盆景的那棵“好苗”。 这组漫画,折射了一些“伯乐”人才观念的偏差。比如,有的唯年龄,片面追求年轻化;有的唯学历,非名校、“海归”不用;有的重出身,看是不是“根正苗红”;有的重资历,看是不是履历完整…… 选材是门大学问,辨材、识材是第一关。识人之难,难就难在人才未必会像树木那样,直观地呈现在你面前。一棵树,你凭树种、材质、长短、粗细、曲直等,大体上可以判断它能派什么用,是用来当立柱、做房梁,还是用来打地垄、做地板。而人才的识别则要复杂得多,仅凭外表、学历、经历等,很难断言其能担当怎样的责任。学历高的未必能力强,考得好的未必干得好,口若悬河的未必就能担当有为。 而有些真正意义上能担当、会干事的人才,“颜值”未必足够吸引人。有的长期扎根一线埋头苦干,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学历和履历,有的身上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臭毛病”,就像那棵歪脖子树一样,容易被忽略。 “能干事”与“会来事”之间,也极易出现误区。有些“会来事”的,因为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往往能够获得赏识,留下“此人可用”的好印象;而有些“会干事”的,因为个性鲜明、不够灵光,敢说真话、敢唱“反调”,反而让人觉得“此人不太成熟稳重”。没有识才的“慧眼”,真容易“看走眼”。 让那些极具价值和潜力的“歪脖子树”进入视野,选材者先得有一颗公心。要从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去甄别可育之材、可用之材,切忌按图索骥,贪大求洋。同时,也要防止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按个人好恶做取舍,善于从多角度观察识别人才。否则,“武大郎开烧饼店,个高的一概不用”,就有可能让那些真正的人才从眼皮子底下溜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避免那些“歪脖子树”被当成无用之物,需要我们以更包容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人才。既要避免“一俊遮百丑”,也要防止“一丑遮百俊”。 有人曾好奇地请教一位根雕大师,为何能屡屡“化腐朽为神奇”,获秘诀两条:一是即便看似“烂木头”,也对它们保持尊重和敬畏;二是要在“审丑”的过程中学会审美。原来,“爱材”才能“得材”,用心方能独具匠心!清代名臣曾国藩对人才的识别和使用很有一套。他认为,用人要合理地用其长,避其短,有材不用,固然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至于小材大用,那就会给事业带来危害了,这样还不如不用。用人所长,也并非要纵才之短。曾国藩对此也有过总结,他在家书里谈到:“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全集·日记》)“勤教”“严绳”,对于今天的人才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选材”这组漫画,还有一层更深的寓意,就是制度选人的重要性。因为,人的一生,能够遇上伯乐,是一件幸事,但伯乐选才,也有他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人才都能遇上“懂他”的伯乐。走好选才的群众路线,同样得下一番功夫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