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时评/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2月1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变的是年俗,不变的是年意

    周东滨            

    从正月初一到初三,宁波博物馆有超过3万人次进馆参观;南塘老街枫林晚书店有很多市民、游客“品书香,过大年”;宁波文化广场“灯光节·拾光季·不光有影”活动吸引众多市内外游客……春节长假,置身甬城,所闻所见,可谓耳目一新。

    一道道新年俗,构成了不同以往的新景象。年俗之变,带给人们不少新感受、新体验。

    比如,团聚形式变了,由“返乡回家”到“反向春运”。很多在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过年不再返回老家,而是把父母或孩子接到城市。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携程旅行网的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运传统高峰路线反向客流增加9%,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成为“反向春运”热门目的地,除夕前一周前往这些城市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40%。

    又如,消费方式变了,由“囤积数量”到“注重质量”。无论是备年货还是送年礼,不再满足“有”和“多”,转而追求“优”和“精”。据报道,宁波某海鲜批发市场220多个摊位,春节前期平均每天成交额大约3000万元,价值不菲的青龙虾是春节期间卖得最好的“爆款”。据“京东到家”日前发布《2019年中国年货消费报告》显示,品质取代价格成为年货消费首选因素。

    再如,休闲样式变了,由“相对单一”到“丰富多元”。走亲访友、推杯换盏不再是主流,读书、参观、旅游和看电影的热潮广泛兴起。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为40.5%、44.2%、40.6%和18.4%。年初一当天,8部贺岁档电影集体上映,当日票房超14亿元,创国内单日票房新高。

    年俗是社会的映照、时代的印记。自从有了春节,各种习俗就相伴而生,也顺时而变。几十年来,从挨家挨户拜年,到电话拜年,再到微信拜年,乃至如今量身订制的拜年美图、风趣幽默的抖音视频、各类新春题材的H5动画,每一步变化都让人感受到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力量;从年货食材凭票购买,到鱼肉果蔬按需满足,再到海外生鲜受到追捧,则让人惊喜于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态度的深刻变化。年俗之变,从悄然到猛烈,反映了社会的大发展和大进步,也折射出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精神需求的更加多样。

    变的是年俗,不变的是年意。过年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祝福、喜悦和美满是经久不衰的主题、历久弥新的符号。年俗作为人们共享的文化载体,把家人聚在一起;作为人们共同的文化纽带,把亲情联在一处。不管年俗如何变化,它都在极力营造一年中最特殊也最让人尽情享受的氛围。江苏南京秦淮河,火树银花满是景;广东广州“逛花街”,姹紫嫣红都是春;甘肃庆阳“耍社火”,热热闹闹尽是乐……各地年俗体现的意境,都是极富仪式感的盛宴,让人徜徉在国强民富的幸福里,沉醉于国泰民安的祈愿中。

    近年来,有不少人感慨,年味淡了,找不到以前过年的那种感觉了。其实,在伴着社会变化、随着时代变迁的过程中,虽然传统年俗日益减少,但过年前充满期盼、过年时尽享欢愉,却是万家皆同、亿人与共。与过去磕头作揖相比,如今“指尖拜年”更让人普遍接受;与以前领压岁钱讲究礼节相比,现在争抢网络红包更令人不亦乐乎;与曾经走亲访友话家常相比,举家出游更让人轻松自由……如果真要说年味淡了,那也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后,人们不再那么在乎“吃喝”罢了——就像有人说的,这样的抱怨,只不过是一声“幸福的饱嗝”。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说:“年意其实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它迷人地照亮。”“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过年的味道是浓还是淡,过年的感觉是多还是少,更多取决于人们内心的感受。保留旧记忆、拥抱新变化,才会让过年开心、顺心、舒心。年俗有变,年意不变,其实,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