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设区精确到户
让前端把关更具针对性
针对2018年以来中国宁波网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上近200起餐饮油烟投诉,今年1月30日,本报刊发了《近200起网上油烟投诉的无奈》一文。这一报道引发了网上热议。2月2日,市领导专门对相关舆情做出了批示。在上周刚刚召开的宁波市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并提交了《关于强化餐饮油烟综合治理的建议》。
油烟扰民如何有效破解?记者发现,有不少网友在讨论中对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的探索进行了点赞。2017年9月26日,高新区先行一步,出台了《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关于加强餐饮服务行业服务管理的有关意见》。这一做法现已取得了哪些成绩?为何得到网友的认同?上周,记者特地进行了走访。
去年8月,经过高新区住建、规划、环保部门以及属地街道社区的仔细调研与实地征询意见,江南景苑小区的80多间店面房被划入了餐饮服务项目禁设区。这是高新区近年来破“冰”油烟扰民困局的重要措施之一,将餐饮项目禁设区精确到了每个门牌号码。
2017年,突然猛增的餐饮油烟投诉让高新区管委会坐不住了。为了解决这一日渐突出的矛盾,管委会召集市场监管、环保、城管三家单位进行会商。经过讨论,大家认为,餐饮油烟投诉猛增的主要原因与2016年餐饮店环保前置审批的取消有关。
“按照原来的流程,开一家餐饮店,需要先取得环保部门的审批,之后才能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登记。但是,2016年商事制度改革后,开餐饮店不再需要环保前置审批了。由于市场监管部门无法仅仅通过房产证等证件确认店面房是否属于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禁设区,越来越多的餐饮店开到了禁设区内。”高新区城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就如同在审批的前端开了闸,将问题留到了末端。”
高新区各部门认为,如何把牢工商登记这道前端关口,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经过向厦门、青岛等城市的学习,高新区管委会提出了“将禁设区具体到户”这一方法。这一方法为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了具体依据,特别是让市场监管部门的“前端把关工作”有了可操作性。
这项工作具体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对于禁设区的定义,由区住建、规划以及环保部门实地调研,制定出居民区禁止设立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的初步门牌名录;第二,由属地街道、社区对这份初步的名录进行实地排查、逐一核实,并在征求直接环境影响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之后,确定最终的禁设区门牌名录。
2018年8月1日,高新区管委会公布了第一批餐饮服务项目禁设区地址,涉及梅墟街道江南景苑、梅墟街道前程智慧城二期以及新明街道江南一品三个餐饮油烟投诉最集中的居民住宅区。同时,高新区管委会还将这批禁设区地址电子化,供管理部门在线查阅。
“这样一来,我们在进行工商登记时,只要核对一下禁设区名录,就可以清楚地决定是否给他营业执照,有效地把问题控制在了源头。”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禁设区”并不是对小区中的餐饮项目“赶尽杀绝”,目前在这三个小区中的“非禁设区”商铺中,还有十几个餐饮项目。
职责精确分工
让部门管理形成强大合力
除了制定禁设区后,《管理意见》还厘清明确了各个部门在管理中的职责,对产生油烟污染等的餐饮服务项目按照“有诉必查”和“各司其职、部门联动”的原则,强化部门监管和联动配合,让各部门有章可循。
市场监管部门从源头把关,对在禁设区域内开设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不予办理工商登记。在禁设区域内允许开设的餐饮服务项目,市场监管部门在工商营业执照上注明“不得产生油烟、异味、废气”,同时要求申请人承诺在经营活动中不产生油烟、异味、废气。同时,《管理意见》还要求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对失信餐饮业户实行“黑名单”管理,与城管执法部门、环保部门落实失信信息互通、执法文书抄告工作,加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
住建部门负责督促各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加强事前监管,对拟在禁设区域内开设餐饮服务项目严格落实装修备案管理。在装修前书面告知餐饮业户、房屋产权所有人禁止引入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对装修过程中发现违规、不听劝阻的餐饮业户,物业公司应及时向所在社区、城管执法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
环保部门应做好餐饮业户定期清洗油烟净化设施情况的检查。同时,环保部门还应对群众反映的、部门移交的餐饮服务项目环保备案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核查,并根据核查认定的事实,按照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予以处理,对违反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的行为及时确认后告知有关职能部门。
各属地街道负责辖区内因餐饮服务项目产生矛盾纠纷的统一协调处理工作。
除此之外,《管理意见》还以《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施行时间为界限,对“新店和老店”制定了两套管理方案。
2016年7月1日,新颁布的《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始施行,与之前的规定相比,新条例更加严格,从餐饮项目“禁止超标排放油烟”升级到“禁止排放”。
《管理意见》中的具体规定如下:
在2016年7月1日前禁设区域内已开设且证照齐全的餐饮服务项目符合油烟排放标准的,允许继续经营,如有超标排放的行为,城管执法部门根据《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责令改正,处罚款直至停业整治。
在2016年7月1日后禁设区内开设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城管执法部门根据《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责令其改正相关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城管执法部门根据《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责令其关闭并处罚款,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注销其工商营业执照;拒不关闭并继续违法经营的,根据《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向餐饮业户作出限制或停止供电、供水的决定。
有喜悦也有苦恼
期待得到立法支持
“这套工作方法运行至今,可以说还是卓有成效的。如果坚持做下去,可以达到严控新生增量,存量逐年递减的效果。”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欣喜地告诉记者,自2017年9月至今,禁设区内未产生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新增率为零,另有21家餐饮服务项目实现了行业优化转型升级。《管理意见》实施后,高新区全区餐饮油烟投诉量下降60%,禁设区涉及小区目前未接到相关投诉。
但是除了欣喜之外,也有苦恼。高新区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缺少立法的支持,还存在执行难的问题。
第一批餐饮服务项目禁设区公布后,一家开在禁设区内的餐饮店被居民投诉。经过调查,市场监管部门注销了其营业执照,城管执法部门责令其关闭,可店主并不配合。于是,城管执法部门向供电公司提出停止供电的要求,但是供电部门表示,他们只能对违法建筑或者经过法院判决后,才可进行断电处理。无奈之下,城管执法部门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这将经历至少一年的时间。
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宁波网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也曾经出现过。
1月23日,编号为“59930”的网友反映: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西街与胜利路交叉口有个无证烧烤店,油烟味很重。一旁住宅楼的居民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反映。2018年12月,终于盼到城管部门对这家店立案处理,但又说先要给他1到2个月的期限自行关店,如果他不关闭,再准备执法,但执法还要6个月的公示期。处理一个油烟扰民,为何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希望市里能通过立法,在全市形成一套统一的管理方案,让这套管理方案更加有力。”大家对此充满期待。
除了得到立法的支持外,大家还希望可以规划先行,通过改进住宅小区的设计理念,积极规划合理的餐饮业经营场所,将控制餐饮油烟问题的“闸口”再往前挪一步。
厦门等城市的新开发住宅有了新的设计理念,住宅楼下不设计底商,通过邻里中心的方式,在合适的距离外设置集中的餐饮聚集区。这样一来,既能满足住宅区居民用餐的需求,也能避免餐饮油烟、异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傅钟中 傅仲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