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园间的草木间·锡山。 |
 |
温传明在介绍草木间·锡山规划。 |
记 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张 立 朱 斌 从海曙区鄞江镇建岙村出发,沿着山坡,在山谷和山峦间的坑洼小道上蜿蜒而行,20多分钟后,突然眼前一亮,茶山、竹林、梯田、木屋辉映在蓝天白云下,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就是“草木间·锡山”乡村旅游综合体所在地。 43岁的温传明是这一综合体的“总设计师”、浙江紫微岙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创办人。作为一名资深策划人,他一直致力于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策略咨询及创意策划服务,并获得了“中国创意产业文化策划杰出人物”称号,入选《智库中国》高级专家名录等,2012年起他开始关注乡村旅游。 “当时在对宁波及周边城市乡村旅游的策划工作中,我意识到乡村旅游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温传明认为,乡村旅游涵盖的不是简单的吃住问题,而应该由吃、住、玩、教等综合元素构成,由此,他提出了“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概念。 2016年,机缘巧合,温传明了解到鄞江镇四明山余脉海拔400多米的锡山上有一个荒废了50余年的茶场,于是决心在这420亩茶园、150亩梯田、80亩竹林间打造一个心目中理想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上世纪60年代,这里是国营锡山茶场,还是原鄞江技工学校所在地,因为废弃多年,3年前仍是一片荒芜。”温传明回忆,没有道路,靠着肩扛手提和拖拉机“龟行”,将建材等拉上山;没有基础设施,就一步步铺设水网、电网,修葺破败的房屋,并沿着山坡“架设”了8幢崭新木屋,推出了民宿度假产品。 “这里山形走势好,三面能看见天际线。夜晚,站在木屋旁的栈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遥看山下的万家灯火,头顶繁星点点,耳畔是自然交响,内心的浮躁涤荡一空。”温传明认为,能让游客真正回归田园生活,返璞归真,才是一个“乡村旅游综合体”应有的内涵。于是,在“紫微岙农旅”之外,又注册了“牧村文旅”,开始在高山上打造一个田园牧歌般的美好存在。 2018年开春,在鄞江镇党委的支持下,一个依托茶园、竹林及周边古道,串联鄞江红色遗迹、红色旧居、慢行系统等,集“红课”“红拓”“红餐”“红宿”于一体的“草木间·锡山田园党建综合体”项目应运而生。“挖掘红色史迹、打造特色红课;开展走古道、农事拓展等活动;参与者就地取材制作红色简餐;提供静修养廉、亲近大自然的锡山客栈,共同构成了这个‘党建+农旅’新项目。”温传明介绍。 同时,温传明注册了“老鄞江”商标,统一推广运营茶场自产的高山蔬菜、茶叶和周边村社农民生产的生态大米、土鸡、笋干等优质土特产,运用“自有基地种植+周边村庄农合社(农户)”合作的方式,挖掘并呈现天然老味道,唤起乡愁,带动农产品销售,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10月,一个针对6岁至14岁孩子的“自然课堂”又在“草木间·锡山”开课。在这一课堂上,孩子们亲近大自然,观察自然天象以及动植物生长,体验播种、收割的乐趣,用花草、树叶作画,培养创造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敬佩、感恩、珍惜之心,目前推出的10期课堂,期期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至今,温传明已在“草木间·锡山”投入520万元。今年,他打算再投入600万元,建竹趣乐园,进一步完善自然课堂,再建22幢茶园小木屋。 在温传明看来,农旅产业需要持续投入、回报漫长,更需要用匠心打造每一个产品,“我们一直在摸索,希望‘紫微岙农旅’‘牧村文旅’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温传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