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祥 电视剧《知否》中有句热词:看事要见底,不能再看表象了。道理浅显易懂,但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对待事物的哲学观点和基本态度。 看事要见底,本质是要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认清事物的规律属性,让事物客观、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但在我们的工作中,不知底、不见底、不托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看表面表象,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有的浮在上面,脱离群众,不察情、不知情;有的惰于思考,形势看不明,事情析不透,决策抓不准……凡此种种,都属看事不见底。 情况很茫然,工作就盲目,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所然。有的工作上存在盲区死角,不见全域,只见一斑,似井底之蛙,不能跳出局部看全局,不能着眼全局抓细节,致使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有的工作中盲从跟风,人云亦云,没有主见,随波逐流,工作平淡,没有亮点特色,没有效率效果;有的工作上盲动蛮干,想问题、做决策,不从实际出发,违背客观规律,致使工作被动挨打,甚至酿成苦果恶果。 这种不见底情的“盲动主义”,既有客观因素作怪,更有主观思想作祟。有官僚主义的影子,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不调查研究,不问计于民;有形式主义的痼疾,习惯于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看表面问题,做表面功夫,形而上学,不负责任;也有享乐主义的歪风,脚不勤、脑不转、手不动,调研怕辛苦、思考怕艰苦、奋斗怕清苦。当前,我们正处于大变革的伟大时代,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改革攻坚爬坡过坎,越是形势复杂,越需要我们擦亮眼睛,拨开迷雾,看事见底。 看事见底,基础是把底数掌握清。底数清,则情况明。这是我们判断形势、作出决策、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要全面掌握,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既要在微观上心中有数,还要从外部环境、政策要求等宏观上全面认识;要系统掌握,善于运用联系的观点,把底情横向看、底数纵向比,防止发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片面认识;要动态掌握,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底情底数也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这需要我们在动态中明察秋毫,掌握变数,避免“刻舟求剑”的悲剧。 看事见底,关键是把情况分析透。干一项工作,如同打一次战役,把敌情、我情、地情、社情等摸清楚了,还得科学分析、理性思考、正确甄别、客观判断。分析要入木三分,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思考要辩证多维,看清主次矛盾,分清利弊得失,得出真知灼见;甄别要火眼金睛,不能因重重浮云遮住双眼、片片障叶而只窥一斑、团团迷雾蒙蔽心窍;判断要坚决果断,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当机立断,抢占先机。 看事见底,核心是把对策研究好。一切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对症开方子、提对策。要着眼全局谋划、着眼长远规划、着眼趋势计划,高瞻远瞩,谋定后动,切实增强对策的前瞻性;要立足于大背景、大政策、大环境,立足现有条件,立足最大困难,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切实增强对策的可行性;要紧贴时代发展、紧贴形势变化、紧贴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符合规律,切实增强对策的针对性;要创新思维、创新路子、创新手段,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切实增强对策的创造性;要坚守法律底线,不碰纪律红线,防范危机,化解矛盾,切实增强对策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