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进入新时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新时代赋予雷锋精神的新诠释,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要坚持长效推进,争做互助友爱志愿者。 一、强化队伍建设,营造志愿氛围 第一、坚持围绕需求。志愿服务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提升个人素质的需要,要以人民为中心,搭建多种平台,采取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使志愿服务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更好地符合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环境整治、扶贫帮困、爱老助老、文艺服务等需求,促进供需精细对接。 第二、坚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志愿者队伍资源,深化行业与专业联动,推进行业志愿服务岗位全覆盖。壮大现有的志愿者队伍,大力培育社会化组织,以团队协助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将专业资源渗透进志愿服务活动,推进现有志愿者团队的发展。 第三、坚持广泛动员。要把培育健康向善的志愿服务文化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坚持把弘扬志愿文化纳入公益广告内容,进行常态化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的作用,关注志愿服务项目的进展情况,挖掘宣传志愿者的感人事迹,积极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努力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使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完善各项制度,增强活动黏性 第一、破解“各自为战”难题,坚持活动规范化。志愿者统一着装,统一LOGO,打造集注册管理、沟通交流、供需对接、宣传展示、积分兑换等功能于一体的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志愿者个人和团队统一在志愿服务管理系统上进行注册,实名登记。成立各级志愿服务中心,进一步做好规范提升,使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有组织、有平台、有人员、有服务、有记录。完善志愿者培训工作体系,依托行业组织等资源,实施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能力提升工程,定期开展指导和评估,引导各项目团队“自我管理、自我运作”。 第二、破解“形式单一”难题,坚持活动多元化。目前,志愿者活动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志愿服务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枯燥,不仅让群众对其丧失了好感,甚至志愿者也对这样的志愿服务产生了倦怠情绪。“走心”的志愿服务,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让志愿服务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出彩。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完善线上、线下发展模式,鼓励优秀志愿组织和志愿项目发展壮大,实现供需“一盘棋”统筹、“一对一”或“多对一”快速匹配,各志愿服务组织既要在“3·5学雷锋活动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节日,以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服务日活动,更要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基本需求,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破解“组织松散”难题,坚持活动品牌化。随着志愿者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于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依托志愿服务中心,聚合队伍,提供培训并组织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另一方面要借助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平台,加强组织联系与管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红色力量、达人公益等区域志愿服务品牌,既可以持续提高影响力,又可以增加志愿者对自身的认可度,增强志愿者对志愿团队的“黏性”。 三、提升荣誉归属,实现多方共赢 第一、推进多方互动模式。传统的观念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单纯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宣传引导,将这种理念转变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最终将志愿服务变成一种自觉服务和公益服务,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互动模式,实现服务者、被服务者、社会等多方的共赢。 第二、强化考核奖励机制。采取日晒账单、周点评、月考核、年度表彰的形式,落实志愿服务考核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志愿服务保险制度,通过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实施统一的志愿活动积分制度,探索用志愿服务时间兑换实物及其他各种服务,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诚信记录,不断提升志愿者的荣誉感与归属感。 第三、落实志愿阵地建设。建设各级志愿者服务中心,深化拓宽其志愿服务阵地,指导开发设计志愿服务岗位、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各行各业以品牌塑造为支点,将志愿活动发展为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有趣味的常设性、实体性载体。 (作者为海曙区古林镇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