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陪伴童年的50瓦台扇,钱海军保留至今。(岑益冬 徐展新 摄) |
 |
扫码上甬派 看访谈视频 |
记 者 徐展新 通讯员 唐瑾瑾 潘玉毅 【人物名片】 钱海军,1970年出生,1992年进入电力系统,先后在电力公司、调峰电厂、电力客户服务中心任职,曾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荣誉,创建“千户万灯”志愿服务品牌。钱海军的父亲钱竹茂也在电力系统工作33年,父子二人共同见证了宁波电业的发展历程。 宁波有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当时海曙战船街出现了第一家电灯厂。1914年,宁波永耀电力公司成立,由此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办电厂的热潮。经历战火洗礼,宁波电业有过长达数年的沉寂,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如今,输电线路已经遍布四明大地,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大幅提升,为千家万户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 电曾是一种“奢侈品” 我的老家在慈溪周巷镇,父亲告诉我,在我出生的前一年,家里才用上电灯。两个房间安装了三盏灯,每个月要交一元六角电费。那时候,电还是稀罕物,父亲在电力公司工作,常常被亲戚朋友称作“电灯公司的人”。 改革开放前,家里仅有的电器就是15瓦白炽灯和50瓦台扇,灯泡安在天花板上,看起来还不如一盏煤油灯亮。经常有人对父亲说,与其每个月花钱用这个“容易触电的新物件”,还不如买米买油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可见,当时电还是一种“奢侈品”。 那时候,宁波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已经建成投运,和华东的大电网连接,主要满足工业需求。当时发电能力有限,经常要从外地租借发电机组,确保工厂正常运行。 普通老百姓就更难用上电了。当时镇里的高压线路比现在少一根,家里的保险丝经常熔断,只能找懂行的邻居、朋友来帮忙,非常麻烦。许多乡镇一周要停三四天电。 从点点微光到万家灯火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用电需求越来越旺盛,相关政府部门行动起来,完成了电力系统的整合,着手建设供电能力强大的大型变电站。 1979年,宁波高压供电公司与宁波地区电管局正式合并,成立宁波电业局,各地电网统一管理。第二年,宁波城区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宁西变电站投运,此后连续1000天安全运行,这意味着宁波终于做到了电力的稳定供应。 1992年,我正式进入电力系统工作,目睹了改革开放对电业产生的深刻影响。曾被称作“战备工作”的电力调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政府代管的农村用电管理站开始接手居民用电的故障处理事务,宁波还实行了居民用电“一户一表”。 跨入新世纪,宁波人基本告别了计划用电。曾经的点点微光,已化作万家灯火。 期待电网建设“软硬兼施” 工作27年,我几乎一直工作在电力服务的第一线,为上千户家庭提供过帮助,深刻感受到电网建设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过去,电力故障大概率是保险丝烧断,维修时要用手来推闸刀,经常有火星爆出来,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今,居民家里的开关已经统一标准,电线的材料从易氧化的铝替换成性能更好的铜,还安上了空气开关,我们修得快了,老百姓也用得放心了。 作为一名电力从业者,我对未来电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宁波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300座变电站组合成庞大的供电系统,各地电源点数量持续增加,服务范围覆盖全市;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也得到广泛应用,响应了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召;大批智能化设备成功研发并使用,让我们的“硬实力”越来越强。同时,我期待宁波电网的“软实力”继续增强,填补家庭表后线路改造维修的空白。 去年,宁波全社会用电量已达775.28亿千瓦时,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只有建好“高速公路”,疏通“毛细血管”,用电才能更安全、更放心,生活才能更光明、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