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厘子 此书全名《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作为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最新引进的书目之一,于2018年10月在国内出版,著者系美国学者倪雅梅。须知倪雅梅的原著是用英文写就,1998年初版,距离这部由中国学者杨简茹、祝帅译校的中文版问世,正好时隔20年。更有历史巧合感的是,2019年初,台北故宫博物院将馆藏的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等国宝出借给日本东京博物馆展览,兹事体大,涉及文物本身的特殊性乃至复杂的民族情感,一经披露,海内沸腾。原本只为书法家和爱好者所知悉的颜真卿,一下子成了全球华人关注的焦点。 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在“天下第一行书”即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失传的情况下,《祭侄文稿》实际上就是“存世的第一行书”。《祭侄文稿》不仅是一件顶尖的书法作品,其背后斑斑血泪、耿耿丹心的故事,更是颜氏一门忠烈的明证。倪雅梅是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艺术史。《中正之笔》是其在芝加哥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之所以会选择颜真卿,是因为其硕士论文研究宋代书法家蔡襄(即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正是在硕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倪雅梅逐渐意识到颜真卿的重要性。换言之,作者经比较发现,蔡襄和他好友、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以及后来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宋代文人集团中的领军人物,都不约而同大力推崇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有意识地利用颜真卿的书风和名望”。作者在导论里提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古往今来的评论家们,惯于使用中正、准确、庄重、严峻、强劲这些词来描述颜真卿的书法,但恰恰很少用‘优雅’或‘美’来形容他的风格。”“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流行,既取决于他的个人声望,也取决于他的书法风格与其人格魅力之间的关系。”而作者认为,宋代士人“出于某种特殊的政治需求,要将颜真卿的声望传递给子孙后代,因而他们也采纳了颜真卿的书风,以此作为他们接近颜真卿人格的一种方式”。 翻阅本书不难发现,“个人声望”和“人格魅力”等词一再被提及,显见宋代士人对颜真卿所表现出的无上尊崇,终极目标在于追求构建颜真卿式的内在人格,其书艺本身只是一种形于外的效法手段。对于颜氏完美人格形象的回顾,这本书法史著作以个人艺术传记的形式作了完备的记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历史地位,我会选择本书提到的《宣和书谱》中评价颜真卿的话“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可见“忠”是颜真卿最闪耀的品格。 东京博物馆把此次特别展定名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单从这个名称看,颇有哗众取宠之意。事实上,关于王羲之和颜真卿书艺高下的争论古已有之,好事者总是愿意把两位不同时代的伟大书法家放到对立面来比较,韩愈甚至对书圣作了“羲之俗书趁姿媚”的差评,而颜真卿至上的宋代文人如欧阳修等,也大多延续这一成见。至于《中正之笔》一书,则将二者的结字风格做了对照,让读者明白为何宋人激赏“颜体”:从字体上看,王字“左紧右松”,而颜字呈现为矩形,更加平稳,与篆书类似。作者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颜真卿在楷书书写中对篆籀技法的应用,正是宋朝文人把他视作书法史上的革命者的根本原因”。 现代人学书法,必然是从楷书学起,而学楷书,又必然不脱“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其中颜、柳两体最为常见,世称“颜筋柳骨”。单纯从技艺上讲,四体各有千秋,只不过创始人的知名度不同而已。小时候开蒙,老师为我选择了柳体。柳体的创始人柳公权,是晚唐的大臣,论名气当然远不及中唐名臣颜真卿,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典故。唐穆宗询问他,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直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话虽是柳公权说的,倒更像是在形容颜真卿。这位被宋人奉为忠臣楷模的书法大家,真正做到了心正笔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