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开佩:以火与土释放纯粹

朱开佩在创作中
《裹》
《蔓》
《青溪云间》
《大地之声》

    汤丹文

    观看“泉石云物——朱开佩陶瓷艺术展”是在去年年末一个寒冷的上午。因为下雨,紫林坊艺术馆的展厅里只有我一个人,但是,在与朱开佩的陶艺作品静静地“对话”之后,我还是心头一热。

    朱开佩,中国当代女性陶艺家,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专业教师。她大学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美院工陶系研究生毕业。20多年坚持陶艺创作,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大赛并获大奖。如此经历,让她的陶艺作品充溢着浓浓的学院派味道,但我也分明嗅到其中或纯粹清新、或绚烂奔放的气息。

    直到3月8日,我才有机会与朱开佩本人有了一次对话,对她的陶艺创作经历和艺术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或许朱开佩是个低调的人,或许是我孤陋寡闻,观展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宁波还有这么一位行内赫赫有名的年轻女陶艺家。

    其实,朱开佩出道很早。1996年,她进入大学时,正是中国现代陶艺的肇始期。“那个时代,受到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国陶艺界更多地向西方和日本的陶艺学习。景德镇是世界的瓷都,作为学院派的艺术陶瓷创作,也是领风气之先,那就是敢于突破程式化束缚,通过陶瓷材质和工艺来表现更为真实的自我体验。”朱开佩说。

    在学校,朱开佩属于“学霸”级人物。入学时,她以专业课全国第五的身份进入“陶院”。1999年9月,韩国利川市和中国景德镇市结为友好城市,快毕业的大四学生朱开佩成为学院第一支访韩师生代表团的团长。她的作品《百花》参加了在利川举行的第九届国际陶艺邀请展并被韩国智禅陶艺博物馆收藏。大学一毕业,她的《情感系列之一》和《黑与白》等作品就进入了上海国际陶瓷博物馆和景德镇国际陶瓷博物馆的收藏视野,其专业水准得到了国内陶艺界的认可。如今的朱开佩,已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而这在全国只有十多人。

    20多年来,在陶艺上的精进钻研,让朱开佩对陶瓷艺术有了深刻的理解:“陶艺是火与土的艺术,它借助陶土、釉料等材质,来探索和表现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体验。”

    对朱开佩而言,她所追求的是,既要吸收传统陶艺的精华,又不受传统束缚全力创新。“追慕古人得真趣,别出新意成一家”,既能吸取传统工艺技法,又能反映现代造型观念,这正是其作品造型别致、格调清新的原因。

    朱开佩说,陶瓷材料本身就有一种美,陶艺与绘画的语言其实是相通的。创作首先应有感而发,而过程是一种整体的动态把握,它是富有变化的。“像龙泉窑青瓷中的梅子青,就有翠青、粉青、中青、老青等区分,陶艺创作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有时,是在不可控的状态下寻求一种控制,艺术家的功力就在于细微把握之间。”

    朱开佩从小生活在航空部队大院里,曾跟着父亲学书法,而绘画学习更让她了解了西方文化。她幼年时玩耍最多的地方是父亲工作地的机场草坪,每次父亲的飞机进行飞行训练,就是她“撒野”的时候。上山下河,爬树抓知了,这些事一并做过。她说,那时躺在草坪上看飞机起飞降落,蓝天就像一个锅盖。看着跳伞运动员的方伞、圆伞飘飘悠悠地从天而降,好不自在。这些童年经历成了她很多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2008年,是朱开佩取得艺术成就的高峰期。那一年,《窗花》《大地之声》两件现代陶艺作品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国际陶艺学会最高荣誉奖。而后者正是从大自然中汲取的灵感。

    “那天,我正在高教园区绿地散步。春天雨后,地上一簇簇不知名的小蘑菇随处可见,而春天不就是满山遍野的植物疯长?”于是,朱开佩运用传统的拉坯手法,拉出一个个犹如木耳的小坯,加之以泥板成型,使作品实现了点线面的有机构成。

    也许,朱开佩创作的最初本意是表现山间的小清新,但在观者的解读中,这个作品如同一只只朝天的小喇叭,又似在探听人间春消息的小耳朵——于无声处听《大地之声》。

    2009年起,浸润在现代陶艺中的朱开佩,重新把眼光投向了传统,那就是瓷都景德镇的传统之根——“青花釉里红”。

    大多数人熟知的是蓝色青花,其实釉里红同样是我国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它用铜做着色剂的色料,经过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里透出娇妍而沉着的红色纹样。而当“青花”遇上了“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成了最珍贵的瓷器品种之一。

    “创作青花釉里红需要对陶土的理解,高温能让陶瓷成品纯粹无毒,同时能让釉料发色而显得绚烂。”朱开佩说。

    不过,朱开佩的“青花釉里红”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古,在看似回归传统的“逆流而上”之时,她仍然以“创新作舟”。这些年,朱开佩在青花高温釉等创作领域的探索,更多的如中国陶瓷大师宁纲所说:“立足于中国民间传统青花的基石,结合西方现代构成形式,经消化融汇,酣畅淋漓的运笔,纯粹的点线面形式语言……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它)正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通透写照。”

    比如,传统的青花作品,执于物象的描摹。而朱开佩更善于自由挥洒,以“意象诗化”“观物取象”等创作方式,不拘于物,游于象外,直抒性情。朱开佩的代表作品《山水间》《荷塘月色》《碎瓷片片情》等,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其纹样,有时见山又不是山,见水又不是水;其器物,可以是一个传统帽筒之形,但更像是单纯的艺术陈列品;它的完成感,既遵循传统民间青花的笔意,又透出当代艺术视觉性的追求。

    在大学里教授设计课程的朱开佩说:“作为陶瓷艺术品,其意不能过于白。设计是一对一的实用主义,而艺术不是一花一草,需要提炼,意境给人的空间更大,也更具多义性。”

    外表小巧文静的朱开佩,底子里很放得开。一年之中,她有两个多月在制陶现场,至于到山里的古窑厂和窑工一混就是40多天,也是常事。

    “制陶有72道工序,老练的窑工在传统工艺的任一环节,提个醒,一句到位的话,就能让我们这些搞艺术的少走很多弯路。”朱开佩的这番话,透着对传统和民间陶工的敬重。

    最近四五年来,朱开佩又投身于青瓷创作和日用陶瓷设计。“以前不太敢碰青瓷,它太纯粹了,又是中国的母亲瓷,承载了太多传统的东西。”朱开佩说。作为新宁波人,第二故乡正是青瓷的发源地。

    起初,朱开佩更多的是把青瓷创作当成了解、研究地域传统文化的途径。事实上,她也担负着《“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越窑青瓷文化转型》的课题研究。但最终,她意识到青瓷所透出的纯净的美,是足可以养心的,也符合她追求纯粹的天性。

    “如玉般温润,是陶瓷作品的最高境界。”朱开佩说。因此,在青瓷创作中,《青溪云间》《玉栖》《闲趣》等系列作品,呈现出“天青云淡、温润如玉”的新古典之美。

    去年,朱开佩把她的艺术展命名为“泉石云物”。这四个字其实出自北宋书画大家米芾之口,他在《西园雅集图记》中提到同时代的书画家李公麟:“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之气。”

    朱开佩的陶艺创作,也如同她的人生一样,是追求纯粹的过程。她曾说:“泥,经过火的洗礼才能成瓷。人生需要历练,才能像‘凤凰涅槃’那样重生,达到纯粹。”

    (照片由受访者供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