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晒预算,是为盯紧政府“钱袋子”

    凌 波

    近日,我市96家市级部门预算已在市财政局“预决算公开平台”和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集中公开,比法定公开时限提前5天。除了将“规定动作”做到位外,今年部门预算公开的“自选动作”频频创新,透明度更具“含金量”(3月28日《宁波日报》)。

    政府预决算公开,通俗地理解,就是向社会讲清楚政府的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近年来,我市预决算公开取得长足的进步,公开成效逐年显现,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公开内容不断细化,公开时间逐步集中,公开平台实现统一。

    去年11月,财政部发布2017年度地方预决算公开度排行榜,在全国36个省(区、市)排名中,宁波名列第5。预决算公开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今年我市部门预算比法定公开时限提前5天,说明作为预算公开责任主体的政府各部门,对预算公开的重要性认识更加到位,主动公开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从“要我公开”转变为“我要公开”,“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已成为一种共识。同时,公开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年我市市级部门首次公开重点项目情况,38个政府工作部门向社会公开38个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文本,详细列明项目概况、立项依据、实施主体、实施方案、年度预算安排及绩效目标等内容。

    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预决算公开在本质上是政府行为的透明,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也是提升政府运行效率和透明度的应有之义。财政资金是公共资金,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财政资金分配合理、使用恰当,能有效提升社会公共资源的水平,实现公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减少社会的短板、减少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反之,则会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社会和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2017年修订的《预算法》将预决算公开首次写入法律,在公开内容、时间和主体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刚性的法律约束。在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语境下,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透明度,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更是有着现实紧迫性。

    就公开预决算的初衷来看,公共财政的“钱袋子”究竟怎么安排、安排得合不合理、不合理在哪里,作为纳税人,公众享有知情权。这既是公众的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力。预决算公开不仅是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公众知情之后,就具备了监督政府花钱的可能。公开就意味着要接受监督,诸如民生资金、“三公”经费以及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方面的支出,必须接受公众的审视。预决算公开与否,不仅是政务公开的问题,也是权力接不接受约束与监督的问题。财政支出中,常见的损失、浪费等问题,其制度根源往往可以归结到预算不公开上。一旦预决算信息得到公开,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花钱,随意开支财政收入,大手大脚使用财政资金,权力将大大受到制约。

    预决算公开不仅有数量上的要求,更有质量上的要求。某种程度上说,质量不高比数量不到位更令人担忧。应该说,宁波的预决算公开,已经解决了数量的问题,接下来要提高公开的质量。要满足公众的监督权,公开的内容就必须让公众看得明白。从一些公开的预算账本看,还存在一些项目不够细化、表述太专业、数据太笼统的现象。比如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只有一个总额,而没有细化到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明细科目,让人看了一头雾水,这就很难去监督、评价。

    说到底,预决算公开不是目的,接受公众的监督才是根本。政务公开的所有努力,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参与监督政府,进一步管好政府“钱袋子”,把公共财政资源更好地用在该用的地方。预决算公开,留给公众的问号越少,越能实现公开的价值,让公众监督权得以更好实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