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明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今天则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的寒食节。由于两者日期相近,内涵相通,在历史上逐渐相融,到唐代已合二为一,统称为清明节。宁波老话讲:“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上坟坐轿子……”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最大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扫墓祭祖,本质上是一种感恩。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中,一年365天,有两个节日是一定要回家乡的。一个是春节回家乡过年,另一个就是清明回家乡扫墓。改革开放后,以农民工为主的春节返乡客流,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声势浩大的“春运”;而随着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中国的交通运输史上,又出现了一个专指清明客流高峰的新名词“清运”。当子孙后代风尘仆仆从四面八方来到祖先面前进行祭祀时,一股血浓于水的缅怀崇敬感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纪念介子推,本质上也是一种感恩。相传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饿得昏倒时,大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熬汤给重耳吃,救了重耳。19年后重耳复国当上了国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大举封赏跟随他流亡过的功臣,却把最该报答的介子推忘掉了。晋文公经人提醒后追悔莫及,亲自带人去寻找介子推。而在此前,不愿争功邀赏的介子推,早已带着老母退隐绵山。这时候有人出了个馊主意,三面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从另一面出来。没想到还是不见介子推踪影,最后发现介子推已和他的老母一起,抱着一棵老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悲痛不已,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民众不得生火煮食,以缅怀死于火中的恩人介子推。 另外,大家知道,在中国文化中,“足下”一词是对人的尊称,但从字面上看起来,似乎很难理解。原来也出自上述典故。当时,晋文公为了不忘介子推,命人用这棵柳树的木料,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自己脚上。他常常低着头,看着木屐哀叹:“悲乎,足下!”渐渐地,“足下”一词就从追忆故人、感恩故人,演变为对人的尊称了。 可见,清明节(包括寒食节)与感恩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任何人都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都有父母祖宗。因此,感恩先人,慎终追远,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老宁波同时还有一种理念,对于健在的长辈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感恩,比父母去世后再想到感恩,更为重要、更为实在。老宁波认为,父亲和母亲,相当于家中的两尊活菩萨。所以老话说:“千里烧香,勿如孝顺爹娘。” 树有根,水有源。孝顺父母的思想和行动,来源内心的感恩。而不同的时代,对“孝顺”两字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要求。旧时提倡的“二十四孝”,其中有些带有封建愚孝色彩的,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对于父母长辈的感恩之心,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现在,有人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编写了新时代的“二十八孝”。如第一条,记住父母的生日,送上生日礼物,对父母说一声“我爱您”,有条件的话,给父母开一个生日派对;第二条,常回家看看,如果做不到,每星期打两次以上电话;第三条,每年或隔年带父母去做一次体检……第二十三条,给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第二十四条,完成父母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哪怕是坐坐飞机、看看大海、爬爬长城这样的念头……大家看看,是不是可操作性很强?很符合老人的实际需求和时代特点,也很能体现当子女的感恩之心? 子女对父母的感恩,能使一个小家庭和谐幸福;如果将这种感恩之心扩展到社会大众,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的人格,感恩他人的付出,那么,不必千里烧香,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这是人间最可贵的大孝、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