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办节,农旅融合“歌”如何深情传唱?

金峨杜鹃林引游客踏青赏花。(余建文 摄)
大岚柿子节集市闹盈盈。(何峰 摄)
林家村做强“天下第一桃园”品牌。(余建文 摄)

    人间四月正芳菲。

    每年的三四月,万物复苏,莺飞草长,百花争艳,是乡村最美的季节,也迎来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旺季。其中,最火爆的莫过于各类赏花会,放眼全市,各地大小花事活动就有10余个,此外还有登山徒步节、泥涂节、挖笋节等,林林总总,异常热闹。

    近年来,全域旅游“风”越刮越猛。据不完全统计,宁波每年有200余个大小节庆,六成以上跟旅游有关,其中乡村旅游是大头。不少村庄“竭尽所能”,渴望在农旅融合的“大舞台”上展示风采,分享旅游经济这道“大餐”。仅上个周末,全市四五个地方乡村游同时鸣锣启动,争抢四方游客。

    农旅融合、振兴乡村是很多村庄的愿望。农与旅如何融合?乡村节庆,如何保留“乡土味”,让城里人一再光顾?怎样通过发展旅游,来推动村庄产业提升,唱好动人的乡村振兴曲?回看这几年走过的乡村旅游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的地方。

    记者 余建文 何峰

    杜鹃飞红,金峨花木村探索升级路

    “春来飞红第一山”。上周末,“花开映山红 红动西坞情”2019金峨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在省3A级旅游景区奉化西坞街道金峨村热情启幕,吸引了周边地区2万余名游客前来登山赏花。

    金峨山山势挺拔、峰峦叠翠,山顶有一片100多亩的杜鹃林,是宁波单片面积最大的野生杜鹃林。每年4月中旬,杜鹃花盛开,一簇簇红的、粉的在春色中激情绽放,铺满山坡。村民老周说,这片杜鹃林以前是村民捡拾柴火烧火的,大的野杜鹃生长四五十年了,有一人来高,“几年前,村里铺了游步道,从林中穿过,没想到如今成了热门景点!”

    一片杜鹃林带火乡村游。这并非是金峨村的“无心插柳”,而是数年前就已埋下的发展“伏笔”。金峨村是著名的花木村,家家种花木,也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山上绿色银行,山下别墅成行”。村党支部书记周康健介绍,今年是金峨村第四次办乡村文化旅游节,从最初展示“最美金溪”到最近两年以杜鹃花为“媒”,将全域旅游一步步推向纵深,人气也越来越旺。第一届时,游客不过五六千人,到去年的第三届,两天涌进三四万人,“今年的杜鹃花节,我们延长到9天,如果天气好,预计总客流量超过10万人”。

    4月的金峨山是一年中最美的,除了绚烂的杜鹃花,山上的茶花、樱花也盛放争春,还有吐绿的银杏、嫣红的枫树,可谓一步一景。在周康健这位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看来,金峨村办节,不仅仅是吸引游客进村登山赏花赏景,“图个热闹”,“我们想借旅游打响金峨村庄品牌,推动村里花木产业的精品化发展,提升村庄建设”。周康健说,近10年来,花木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花木价格大幅下挫,以前胸径10厘米的红枫能卖到六七千元一株,现在不足千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逐年下降,倒逼金峨村思索未来的发展之路。

    “金峨村不能放弃花木这一核心产业,但要升级提质,同时依托已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节庆人气,发展全域旅游。”周康健说,从去年年底至今,村里引进外来投资,投入近1800万元建起了特色餐厅和定位中高端的“吾居吾宿”木屋民宿,让客人留下来,感受美丽乡村的魅力。今年春节,民宿试营业,生意火爆,300多元一晚的单栋木屋别墅被抢订一空。而文化旅游节也渐入佳境,之前三年办节,村里贴补了不少钱。随着杜鹃节名气日益响亮,今年的节庆活动村里交由第三方团队打理,引进20多个美食摊位,村里不补贴,反而收进了2万元摊位费。

    “办节搞旅游,上百名村民主动当志愿者,大家的心很齐。”周康健说,实施乡村旅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金峨村要做好党建引领、绿色生态和文化建设三篇大文章,带领周边的蒋家池头、税务场等“金溪五村”,抱团发展,推进小全域旅游,让市民感受新乡村之美。

    品牌推手,提升农产品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上周六,东钱湖畔游人如织,下水麻糍文化节正在举行。下水是我市制作麻糍的重要“流派”之一,声名在外,下水麻糍一年的销售量超过40万公斤。“希望借助节庆的力量,再推一把,进一步提高下水麻糍的知名度,同时带动全域旅游。”东钱湖镇相关负责人说。

    乡村节庆活动是地方特色农产品打响品牌的有效途径,通过办节,可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完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好处显而易见。在我市,节庆的主角从水蜜桃、杨梅、枇杷等大众农产品逐步向柿子、跳跳鱼等小众产品延伸,主办单位也逐渐从区(县)、镇域下沉到村一级。

    一个柿子火了一个村庄!丹山赤水柿子节是我市乡村节庆中的“老兵”,也是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余姚大岚有着悠久的柿子种植历史,其中柿林村出产的“吊红”最为出名,该村有柿子种植面积200余亩,年产柿子10万公斤左右。虽然位于四明山之中心,但大岚人有着敏锐的市场意识。17年前,他们通过办柿子节带动柿子的销售。去年,已经是第十六届丹山赤水柿子节。

    柿子年年有,创意日日新。“柿子节刚办起来的时候,形式和内容很简单,主要目的是聚集人气,把游客引进来,把柿子卖出去。”大岚镇旅游办工作人员说,柿子节为柿林村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随着影响力的提升,在宁波,只要提起柿子,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柿林。

    丹山赤水柿子节的形式不断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在近些年的柿子节上,出现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乡村星空音乐会和文创集市,越来越充满活力。同时,在节庆活动中,大岚人推出了柿子饼、柿子酒、柿子茶、柿子甜点等深加工产品,还推出了柿子灯、柿子饰品、柿子抱枕等各具匠心的柿子主题文创产品。“一成不变的节庆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只有‘旧壶装新酒’,不断加入时尚元素,才能保持高曝光率。”大岚镇旅游办工作人员说。

    和丹山赤水柿子节这样的节庆“先驱”相比,办了四届的北仑春晓街道双狮社土豆节只能算“晚辈”。虽然“资历浅”,土豆节的名气却不小,成为我市农事节庆中的后起之秀,成功地将小小的沙地土豆“捧红”。“办节之前,我们的土豆是6元1公斤。办了土豆节,批发价每公斤卖到20元,最贵的时候卖36元,最远卖到北京。”村民说,连续举办土豆节,不但让土豆“身价”翻番,还带动了番薯、年糕、茶叶等农特产品的销售和农家乐、民宿的发展。

    留住“乡味”,带给游客别样乡愁体验

    乡村节庆一路高歌猛进。同样是旅游搭台,各地的发展却很不平衡。有的村庄以节为媒,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有的却光赚“人气”不见收益,热闹过后,落下“一地鸡毛”。旅游界专业人士说,乡村旅游紧密连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乡村具有不同于城市的气质,要保持独特风格,用带着泥土露珠的清香来吸引人,留住游客,方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赏花和农事、民俗活动是乡村游的两大主导内容,但现在,人造景观、过度商业化等现象,使得部分地方乡村游变得千村一面,同质化严重,魅力大减。比如油菜花海成为很多村庄旅游的“标配”,通过各种新媒体推广,但往往游客到一到,拍完照就走,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收益。专业人士指出,赏花经济其实比拼的是自然风景、风土人情,同样是油菜花海,奉化大堰、宁海桑洲一年比一年旺,背后是梯田特色和浓浓的乡愁情怀,并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民宿经济等一条长消费链,“通常成功的油菜花观赏地本身就有着优质的旅游资源,油菜花只充当着锦上添花的角色。”某个因花事而成为“网红”的村庄,这两年地方政府投巨资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可村民说,每年赏花期也就一两个月,周末村里大堵车,花期一过就冷冷清清,临时商业摊档关门歇业,投入产出严重不相符。

    旅游专家指出,体验感是旅游的核心。发展乡村游,不论是赏景还是提供农产品采摘,关键在于提供的产品能带给游客独特而有趣的体验。现在乡村节庆活动基本上是将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容貌”趋同,吸引力逐年衰减。比如,宁波竹海山乡颇多,春天有多地搞起挖笋节。像横街大雷山的“毛笋文化”因为早有名声,游客参与热情很高,而其他地方没有这份底蕴,搭台也唱不出戏,带动效应就极为有限。市民王女士坦言,到乡村春游,几乎村村都是打麻糍、搡年糕,“吃的菜也相差无几,已提不起多大兴趣了”。

    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于乡土味。要留住乡土味,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得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地方的资源条件,因势利导。借市场之手,以企业为主体,做好乡村文化文章,唤醒沉睡的乡村旅游资源。唯有保护、传承和发挥好乡土特色,让游客找回不一样的“乡味”,乡村旅游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