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世荣讲解舰艇电路基础。 (周浩 摄) |
|
何世荣在进行日常检修。 (宋俊 摄) |
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刘亚迅 徐巍 周浩 从舟山三江码头坐船,在风平浪静的气象条件下,约90分钟后就能抵达一座小岛——长涂岛,谐音“长途”。别看如今交通便利了,但在29年前,这里“荒”得令人难以想象。 那一年,刚满18岁的何世荣带着一腔热血和懵懂登上了这座小岛。这位来自江苏泰兴的小伙的军旅“长途”就此开启。坚守荒岛29年,青春远去,容颜不再,但他的初心始终未变——“扫雷兵”的世界没有怯懦和退缩,以岛为家,我为祖国守卫海疆! 荒岛树“信念” 扫雷舰带来的感动 1990年10月23日下午,分配到长涂的新兵何世荣站在满是芦苇的舟山西码头上,满眼不可思议地问前来接兵的班长:“班长,这个地方怎么这么荒?”但他不知道的是,他服役的地方还没到呢,比这更荒凉。 坐在冒着黑烟的拖船上,何世荣对着浑浊的海水,看着目的地长涂岛越来越近,心就如那慢慢下沉的夕阳,越来越凉:依旧满是芦苇的码头,一辆“大解放”孤零零地停在上面…… 进了石头垒成的营房,默默地收拾行装,一切是在蜡烛的微光下进行的。但就是这样,“下马威”还是来了:“晚上7点钟开始发电,9点钟就停电,8点半最后一次供水,你们可要抓紧时间哦!”那一夜,何世荣第一次失眠了,就这么看着窗外,直到月光换成了朝阳。 清晨的阳光透过萦绕山间的薄雾,把岛屿染成金黄,何世荣也抛下了对未来的不知所措,投入忙碌的军营生活。登上扫雷舰,开启舰艇生活,何世荣终于理解了老兵们“上舰不上扫雷舰,上艇不上猎潜艇”这句顺口溜的含义。这是因为老式的扫雷舰条件简陋,一切就餐在码头进行:严冬,刚集合完,一盘盘分好的菜就已凝结起了白白的油花,红烧鱼也成了鱼冻;盛夏,在码头吃饭就像是在打一场恶仗,大汗淋漓。 除了“吃”的因素外,睡觉也能把你折腾哭。“那时候冬天睡觉还好,多盖床被子就行,夏天睡觉可就难受了。没有空调,船舱就像个烤箱,大家都是把凉席铺甲板上,泼一盆冷水,这样才能睡着。”何世荣说着摸了摸自己的膝盖,那时候年轻不注意,风湿的毛病找上了他。如今,战友们开他玩笑,都叫他“天气预报”,因为每逢变天,他的双腿隐隐作痛就说明要下雨了。所以,那会何世荣满脑子的想法就是:“吨位小、条件差、编制少,苦也苦不出个头,干个几年就下岛。” 然而,一次特殊“礼遇”,让何世荣开始振奋起来。那天,扫雷舰正在海上正常航行,迎面驶来一艘威武的驱逐舰。两舰逐渐靠近,快要驶到正横时,驱逐舰瞭望台突然响起了哨声,向扫雷舰致敬。班长告诉他,按照国际海军惯例,所有舰艇与扫雷舰在海上相遇,必须向扫雷舰鸣笛致敬,哪怕航母也不例外。 那一刻,何世荣突然有了感悟:扫雷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危行业,每次执行任务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扫雷拆弹,他们与死神对视较量,尽管危险重重,但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以后,小岛和舰艇渐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荒凉和寂寞也有了别样的意味。 别样“三字经” 铸就老兵传奇之路 “那时横穿整个岛屿也看不到一盏路灯,一开始觉得荒凉,后来我渐渐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下跑步,虽然啥都看不到,但可以尽情享受耳边海风呼啸的感觉。”如今,46岁的何世荣身体倍儿棒,跑5000米只用20分15秒,2分钟能做78个俯卧撑,或者23个引体向上。他给刚上岛的战友们传授经验:“守岛和跑步一样,就是三个字——‘坚持住’!” “扫雷兵”的世界没有怯懦和退缩,这三个字也成了他工作、生活的写照。 2010年随舰执行世博安保任务中,本在主机舱执勤的何世荣迟迟没有接到起锚完毕的命令。他赶紧来到前甲板,原来由于海上风浪大,接到集结命令时间又急,在起锚的过程中,锚链绞到了一起,几名战友轮流作业累得脱力还未能解决问题。 时间紧迫,拖延下去势必影响后续任务。关键时刻,何世荣主动请缨,以经验丰富为由揽下了这个“分外活”。涌浪一阵阵袭来,甲板上的人用力抓着栏杆才能勉强维持平衡。吊到舰艏的何世荣由于找不到固定物,随着舰艇的摆动在海面上荡起了“秋千”,一会扎入水中,一会重重砸向舷壁,一会又被锚链刮出一道道血痕……经过半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抢修,锚链终于解开了。被拉上来的何世荣再也无力支撑,整个人一下子瘫倒在甲板上。冰冷刺骨的海水早已浸透了他的衣服,把他冻得嘴唇发紫。最终,扫雷舰按时集结并出发。何世荣也因在整个任务期间表现突出,被评为“世博安保”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在北京出席了世博安保表彰大会,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坚守祖国的海疆,还是那句话——“‘扫雷兵’的世界没有怯懦和退缩”!前几年,某重大演习任务前夕,时任电工班长的何世荣突然腹痛,被战友带出岛检查,是阑尾炎!医生让他住院进行切除手术,但被何世荣拒绝了:“还是保守治疗吧!”这是因为何世荣清楚这次任务的重要性,舰艇出动,缺自己一个,就缺一个战位。而且班里基本是新同志,处理突发情况还没经验。 果不其然。任务期间,这艘服役30年的老舰在关键时刻还真出问题了——尾轴舱一台电机出现故障。何世荣毫不犹豫地钻进舱室进行抢修,刚忙活半个多小时,腹部疼痛突然加剧。他紧紧按住腹部,忍着剧痛,吞下2颗止痛药,带领班员连续奋战6小时,终于排除了故障。返航归来,来到医院做了阑尾切除手术,事后主刀医生直摇头:“疯子,真是疯了,但我不得不佩服他!” 潮涨潮落,不知不觉间,早已是一级军士长的何世荣在岛上干了近30年。2016年,已有26年军龄的他还有4年就要退休了。在战友们看来,他的军旅“马拉松”即将胜利抵达终点。然而,何世荣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条岔路。 何世荣所在大队首次接收新型猎扫雷舰和其配备的遥控扫雷艇。面对新装备不熟、技术骨干不足的情况,何世荣再次出马,前往接装。“遥控扫雷艇上只有电工兵的编制,你会乐意?”降级成了一名普通电工兵,战友们都说何世荣这兵白当了,辛辛苦苦26年,一夜回到新兵连。但何世荣的回答令人肃然起敬:“专业分岗位,打仗不分战位!” 遥控扫雷艇信息化程度高,很多专业得从头学起。何世荣拿出坚守荒岛的韧劲,开始从头学起。只有初中学历的他,面对复杂的电路图和设备,学基础理论、看舰艇图纸、摸电缆走向、找电源设备,仔细辨别对比每一块电路、每一根电缆。《电工知识讲座》《船舶轮机问答》等专业书籍更是翻了又翻,笔记记了厚厚3大本。何世荣还利用工人师傅修理作业等时机,认真观察、记录下各种排除故障的方法,琢磨每一个细节。从零起步,一年多后,何世荣再次成为专业“大拿”。他提出的300多条装备改进意见,为提升遥控扫雷艇战斗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29年树木为证 以岛为家护卫海疆 部队是军人另外一个“家”,但这个“家”需要他们付出很多很多。 在执行世博安保任务中,何世荣就碰到了人生中的难题。人在舰上,他接到了家里的电话:“父亲不幸出车祸,生命垂危。”暂时回不去啊,何世荣把对父亲的牵挂默默藏在了心中。任务一结束,他就匆匆赶回家,此时父亲已昏迷一个星期,全身还插满了管子。何世荣守在床边整整10天,脑子里一直回想着父亲说过的话:“儿呀,啥时带我们到部队看看?” 父亲依然没有醒来,但何世荣接到了单位出海召回的电话。他什么也没有说,上车前又来到父亲床头,默默地祈祷和祝福,低声呢喃:“以前您想来,我都说部队忙,不方便。等您康复了,儿子带您去看军舰……” 告别家人,他坐上了归队的汽车。35天后,他再次接到了家里的电话,生命并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创造奇迹。父亲走了,没有留下任何一句话。那一天,何世荣憋着没有哭出声,只在后甲板不停地抹眼泪…… 并非他不想让家里人过来,到他军营中的“家”走走看看,而是“害怕”他们为他担心。他给战友解释:“我是习惯了这里,根也扎在了这里,挪不走了。就怕家人来了觉得艰苦,动员我下岛,反而容易有矛盾。” 1999年,何世荣妻子怀孕。她对他说:“我想去陪你,让你第一眼看到孩子的出生。”何世荣又一次拒绝了:“挺着大肚子跑什么跑!”不是不想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孩子,而是他见到过官兵家属预产期提前,登陆艇紧急出航护送官兵家属去外岛医院生产的场景。他怕妻子出现意外,怕给组织添麻烦。 直到2002年春节前,妻子不再问他,抱着两岁的儿子直接来到了长涂岛的码头,何世荣这才得到消息,急匆匆地过去接人。望着寒风中的母子,何世荣的眼睛湿润了。“让你别来你还来!”何世荣责怪道,轻轻地接过孩子,“冷了吧,快上车。”他又何尝不想念他们母子,尤其是在春节! 他开心地带着妻子来到大队,一处处地介绍,小心翼翼地数着海岛的“好”。妻子听着来往官兵一声声“嫂子好”的亲切问候,开心地一个个回应。晚上回家,她对何世荣说:“是你傻了,我怎么会不喜欢这里,怎么会不支持你,因为你在这里啊。”他把她紧紧地拥入怀里,眼泪悄悄在面颊滑落。 妻儿离岛那天,正赶上何世荣值更。晨光穿透朝霞,均匀地涂抹在这个偏僻荒凉的小岛上,何世荣紧了紧手中的枪,挺了挺并不魁梧的身躯,格外严肃认真。怎能不认真呢?这里有他陪伴了多年的一草一木,有心爱的扫雷舰,有清新而咸湿的海风,有寂寞而熟悉的黑夜……刚上岛第一年的植树节,何世荣种下了一棵樟树,29年过去了,树根已深深扎入海岛,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