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湖村举办国学乐学周,老师在文化礼堂内教授书法。(黄静波 摄) |
|
第四届“千古高风·绚丽低塘”文化节开幕式实景演出《美哉黄清堰》,子陵先生穿越回低塘。 (黄静波 摄) |
|
历山村党委书记徐国祥介绍农耕文化馆。每到假期,前来参观的学生络绎不绝,人气爆棚。 (厉晓杭 摄) |
首席记者 厉晓杭 余姚市委报道组 谢敏军 通讯员 俞特科 核心提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新的时代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2年年底,要基本实现500人口规模以上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对照这一目标,宁波正在加快步伐,高标准打造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 如何让文化礼堂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乃至火起来?本报记者深入一线开展调研,聚焦文化礼堂建设情况、运营模式、村民需求等,深入剖析文化礼堂的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以及困难困惑。调研首站,记者走进余姚低塘街道。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余姚市低塘街道已建成7个文化礼堂,不仅每个独具特色,而且人气火爆,深受农民喜爱,甚至连周边的慈溪村民都慕名而来。 一个文化礼堂火起来容易,可为何村村都如此火爆?为此,笔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造起“别样”礼堂 上周四,笔者走进低塘街道历山村的文化礼堂,犹如走进了一个大公园。 “你没看错,我们的文化礼堂就是在村里的文化公园里面,已经扩建好几期了。”历山村党委书记徐国祥告诉笔者,按照余姚市提出的“一馆一台二堂五室”的建设标准,每个农村文化礼堂配备了家园馆、欢乐大舞台、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道德评议室和春泥活动室。 “标准动作之外,我们还有不少自选动作。”徐国祥向笔者介绍,历山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崇文重教之风。比如,村里在历山村“欢乐大舞台”的南侧,打造了一条长约100米的“孝德文化长廊”。 虽然临近正午,长廊中仍陆陆续续有村民前来小坐或带孩子散步。笔者看到,廊顶手工绘有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历山革命人物肖像及事迹。长廊的尽头便是占地200多平方米的虞舜纪念馆。彩塑、文献、实物、图文……纪念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向参观者生动地展示了虞舜的身世、举贤、古迹、行孝、惠政的传说故事和史实记载,使来访者切实感受到“舜耕历山,孝感动天”的精神内涵。 “我们有两个特色馆,一个是虞舜纪念馆,另一个是农耕文化馆。特色馆天天开放,每到周末或假期,前来参观的游客非常多。村民家里来了客人,也喜欢把人领过来。”徐国祥说,文化礼堂设在公园内,平均日访问500余人次。一到晚上,舞蹈队、戏曲队等前来跳舞唱戏,热闹得不得了。“晚上10时以后,我们就要限制人流了,人实在太多了。” 笔者了解到,历山村文化礼堂入选省五星级文化礼堂。虞舜纪念馆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虞舜传说”传承基地。每年参观、学习、来访1.2万余人次。 而在黄湖村,文化礼堂南北两处,家园馆、礼堂设在茅氏宗祠之内;在黄清堰村,文化礼堂特色展示馆与严子陵祠堂整合共用……尽管低塘经济实力雄厚,但文化礼堂建设依托于旧祠堂、闲置地块、文化活动中心,避免了大兴土木。同时,以特色村域文化形态提炼的村情名片来推动、打造符合村情特色的文化礼堂。“茅氏宗祠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以前是传承宗族文化的祠堂,现在则成了传播先进文化的殿堂。”黄湖村党总支书记陈万春感慨道。 乡村文化能人带头,深耕群众文化 汤家闸村的文化员金凤,不仅是文化礼堂活动的策划者,也是低塘颇有名气的文艺骨干。 “我是2013年来的,那时候,村里真是零基础。不过我这个人很热心,喜欢热闹,就厚着脸皮到社区服务中心,看到有村民办事,就去问,‘要不要参加舞蹈团’。”金凤说,这几年,随着各种文艺团队的不断壮大,村里的文化礼堂也逐步热闹起来。“平时跳得好,我们也希望有更大的舞台,去展示自己,展示农民的精神风貌。” 如今,汤家闸村的文化团队已经超过300人,因为团队演出层次较高,演出节目优质,曾登上浙江省的村晚舞台。 文化礼堂想要火起来,首先要有丰富的内容承载。而文艺团队的培育,便是快速聚集人气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低塘不断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培养乡村文化能人,让他们真正成为基层和农村文化的耕耘者。 低塘街道宣传委员黄佳娜告诉笔者,文化礼堂要发展,主要要抓好两支队伍,一是以街道、村两级工作人员为主体,建立农村文化礼堂指导员、管理员队伍,负责文化礼堂建设的组织策划和日常管理;二是文艺志愿者队伍,低塘街道加强对戏曲艺术团、舞蹈队等40余个基层文艺团队的日常培训,形成“一人一艺”活动的扩面提升,为农村文化礼堂特别是“欢乐大舞台”的常态长效运作提供了人才队伍保障。 创新文化载体,为不同群体“定制”服务 随着文化活动的持续火爆,黄湖村原有的戏台显得有点局促。陈万春也发了愁:“礼堂设在茅氏宗祠内,原有的戏台场地有限,到哪里去找空间?” 通过“头脑风暴”,大家一致决定把祠堂前面的空地,进行规整,再搭一个戏台。“我们把村民的旧房子进行置换,拆出来的空间,造了一个带连廊的戏台。”陈万春感触很深:“建礼堂前,很多村民觉得没用;礼堂建好后,村民有事没事就到祠堂里转转,经常还会有村民主动跑来问‘什么时候有活动’。”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黄湖村还不断创新设计不同的文化载体。比如,在祠堂里增设了国学馆,请来老师,在假期里为村里的孩子们教授国学;老年人希望学点新东西,村里便办了一个老年人学校,外来的老师把消防知识、道德礼仪、电子产品操作使用等课程,都送进了农村。每逢开课,场场火爆。 “我们为不同群体‘定制’服务,老年人、年轻人、小孩子,都能在文化礼堂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能有归属感。”黄佳娜说,正如汤家闸村的模特队,覆盖了16岁到49岁的女性。“以前我们总认为跳广场舞的都是大妈,年轻人现在也可跳舞、走秀,只要设计出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产品,乡村也能时尚起来。” 镆剑山村的文化礼堂建设缘于村党总支书记徐忠伟的感召,集结了村商会的力量。现在的文化礼堂展厅里不光有展示村级冲件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常态化的企业培训阵地,可谓一堂多用。 如今,在低塘,节庆礼仪、教育培训和文体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不断增强村民对文化礼堂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基层心声 汤家闸村党总支书记唐明岳: “文化礼堂 精神家园”,这不单纯是一个口号,而是在农村文化礼堂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够找到自己与礼堂的故事,从而勾连自己的记忆,唤起更多的乡愁和乡情,这需要有阵地、有载体、有活动、有队伍、有活力。 历山村宣传文化员张川: 我认为文化礼堂要火起来,一是要有自己的特色,符合本村实际的文化活动;二是要创设良好的载体,打造品牌;三是要培育骨干与队伍,久而久之,大家会形成来文化礼堂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