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新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2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助力,撑起宁波电力“保护伞”

电力工人在跨高速铁路输电线路上安装在线视频监测装置。
(王幕宾 徐展新 摄)

    记 者 徐展新

    通讯员 任薛东 王幕宾    

    变电站内,长相“呆萌”的巡检机器人匀速前行,时不时“抬头”观察,向监控室传递实时数据;

    横跨高速铁路的高压线路,“电子眼”全天候监控,严防外力破坏影响输电安全;

    崇山峻岭间,电力工人操控的巡检无人机居高临下,扫描着沿途线路,让隐藏的故障无处遁形。

    电力供应的稳定,事关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牵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脉搏。当前,宁波正着手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配电网,且与国家电网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得到近300亿元的资金支持。

    这些新设备的加入,就是宁波电力部门作出的尝试。电力保障“越来越智慧”,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让一线工人“解放双手”

    2013年入行的吴俊春,就见证了电网智能化的累累硕果。

    “当时,每个变电站都需要有人值守,一旦出现事故,就要进入现场核实、处理,效率低,反应慢。”如今,吴俊春在江北洪塘变电站任职,这是宁波最早使用智能化设备的变电站之一。智能辅助系统引入运作,巡检机器人投放使用,让他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感觉自己的双手被彻底‘解放’了。”

    以110千伏变电站为例,按照传统的规章制度,一位运维人员需要每周巡检两次,仔细观察可能存在的隐患风险。宁波有超过300座变电站,全年因人工巡检累积消耗的人力物力,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在智能辅助系统的帮助下,一切就显得轻松许多。

    一台普通的供电设备,就安装了80多个高清摄像头,既有观察整体情况的镜头,也有“一对一”对准关键部位的镜头。一座洪塘变电站就能实时监控江北区全部27座变电站的运作情况,做到不留死角。

    同样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还有站内巡检机器人的工作情况。

    笔者了解到,现有的巡检机器人已具备自动巡逻和双镜头监测的功能,用可见光镜头观察表计读数,用红外线镜头测量线路温度。“巡检机器人起到了替代作用,且有更高的精度。我们的工作就是定期维护,并帮助机器人扩充数据库,也就是‘自我学习’。”吴俊春说。

    去年12月首次投用的室内巡检机器人,则是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的成果,又把室内复杂环境下的巡检工作纳入机器人的职责范围,进一步“解放双手”。

    目前,我市电力部门共有智能巡检机器人78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准确率已超过90%。智能辅助系统已全面应用并不断升级,大部分变电站做到了无人值守,部分供电区域的工作人员能缩减约20%。

    从“不断电”到“高质量”

    按照2017年底印发的创建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工作实施方案,宁波将在2020年做到中心城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5分钟,居民已很少遭遇断电的困扰。

    更需要关注的是医院、轨道交通、军事设施等特殊区域,以及重点工业企业的高质量用电需求。

    “宁波有很多精细化工企业,它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已经严格到‘不允许电压有太大的波动’的程度。这时候,提前发现、快速处理电力故障,就非常重要了。”宁波电力运检部门的负责人说。

    因此,设备边上的高清摄像头不仅能传递画面,还能判断位置、读取数字,并在发现设备冒烟时自动启动灭火装置。

    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输电通道区段的线路周围环境复杂,电力部门就安上了24小时不歇的在线视频监测装置。去年10月,宁波的跨高铁输电线路就实现了监控全覆盖。

    企业厂房顶上的光伏板,也做到了在线监控。一旦电压超标,控制器就会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发出指令,迅速将电压控制到额定范围。如今,宁波杭州湾新区已建成全国首个分布式光伏在线控制示范区,多家工业企业因此受益。

    环境更复杂、隐患更难排查的特殊区域,则由巡检无人机接管。截至今年3月,宁波的运检人员已使用无人机巡视各类线路482条,发现隐患1809处。山区树障线路、高塔塔杆、墓区高空线路、跨高速线路,都难不倒无人机的“超级大脑”和“火眼金睛”。

    粗略估计,机巡效率较人巡效率提升至少3倍,带来了丰厚的收益。2018年,宁波的输电线路故障率降低了15%,缺陷发现率提升了150%。“这些数字的变化,直接关系着居民用电和企业用电的稳定,也关系着宁波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