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楼下小店

    王 梁           

    鞭炮响起,花篮簇列,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生煎店。

    闻声赶去凑热闹,醒目的招牌,不大的店面装修一新,明亮洁净,连大厨、帮工的衣服、帽子都洁白簇新。有限的几张桌椅宾客满座,等候的队伍排到了门外。开业打八折,人气爆棚。

    买了他们的主打产品——生煎,连锁经营的地方品牌,皮脆馅鲜,味道果然地道,配上热气腾腾的浓醇豆浆,好久没吃到这么乐胃的早餐了。

    自己吃完,还得去隔壁铺子的包子店买煎饺和炒米线,儿子每天早上都要吃这两样,好几个月了还没厌腻。本想给他带新开店的新产品,换换口味,他却只认定原先这家,只得随他。

    包子店的生意似乎没有受到新开生煎店的影响,胖胖的女店主依然忙得不可开交,双手像上足了发条飞速地运转,脑子也是,分秒间算出每一单的金额。当然,变化还是有一些的,我感觉女店主以及她的爸爸、妈妈更加殷勤了,女店主的那声“您的,收好了”更加响亮了。

    提了打包好的儿子早餐回家,生煎店依然人头攒动。真希望这份热度能一直保持下去,好留个吃饭的所在。不要像两年前开出的另一家面食店,装修耗了四五个月,开业不到两月便关门歇业,店面转让给了一家卖土特产和新鲜蔬果的。

    受影响最大的怕是小区出口右转的那家大饼店了。隔了马路望去,占道摆放的简易桌椅空无一人,屋内也寥寥数人,掌勺的店主不时朝这个方向张望,脸上凝着一份沉重。

    刚搬入小区时,这家大饼店是这一带唯一的早点铺,经营大饼、油条、豆浆、豆腐脑、小笼包子、粢饭团,生意好得不得了。倒不是他家的东西有多好,实在是没有更多就近的选择。生意火爆,店家难免会随意一些,有时态度也不够热情。不过那家包子店开出之后,分流了不少客源,现在这生煎店一开,大饼店自然更加冷清了。

    我现在租住的小区一两千户人家,规模尚可,只是地处城市边缘,人口流量小,绝大部分生意依赖小区住户。但现在很多家常日用品会去附近的大超市一站采购,加上快递、外卖发达,留给小区一长溜铺面的商机实在有限。前些年,还有一家较大规模的超市、一个健身中心,现在早已不见踪影。有些店面一直空置着,有些店面则是开了关、关了开,不停地换商家。始终没有改换门庭的就那几家洗车店、房产中介、药店、干洗店以及M6生鲜店,生意也属于不温不火。

    据我观察,在小区周边开店的大多为外地人,这里租个店面也算便宜,所以做个小本买卖讨个生活、度度日子,过年回老家,牛肉面馆、快餐店也可以炫耀成“开着饭店”,而实际的经营还是蛮艰难的。我一直以为那家包子店生意这么火,应该赚了不少钱,但有一次听他们一家人闲聊,充满各种压力困扰,成本高涨,尤其帮工难找,年轻人什么都干不像,老年人手脚慢,而且本地人都有社保、养老金,谁也不愿好好干这份帮工活,工钱倒提得高,干脆只能一家三口咬紧牙、铆足劲支撑了。

    这些年水果店在大街小巷四处开花,我们这边原先有两家,一家早早关了门,另外一家上个月刚换主人,老乡盘给老乡的。我很少去买水果,每次路过,看看小小的店面,那些水果新新鲜鲜进来,无人问津,慢慢变了颜色,主人家的脸上也难见笑意,根本没有一些热销店店主那份兴高采烈的喜悦劲。

    有次借水果店的刨刀削自家种的甘蔗,与老板娘聊了一会儿。他们来自安徽,老公在外面打零工,她打理小店,两个女儿,一个读小学三年级,一个上幼儿园,读的都是民工子弟学校。姐妹俩正在店铺门前跳橡皮筋,穿着朴素,头发也蓬乱,少了城里孩子那份干净鲜活。跟她们搭话,大女儿内向羞怯,不敢与陌生人直视,问一句答一句,倒是小女儿叽叽喳喳,天真烂漫。

    后来听那位老板娘说,她的大女儿可懂事了,每天自己上下学,转两路公交车去十多公里外的学校,读书很用功,成绩很不错,去年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双100,英语差点,也有96分。

    对比一下同年级的我家儿子,基本什么也不缺,却啥都不会干,成绩也马马虎虎,妻子每天陪着辅导作业,常常闹得鸡飞狗跳。看看这女店主,也不像是个会辅导小孩作业的主,对女儿放任自流,女儿却异常懂事、能干和独立。尽管生意难做,日子辛苦,一家四口的起居都挤在这小店面的阁楼上,拮据局促,但欢声笑语却时常溢出门外,和乐融融,也是难得的幸福。

    我去借用了好几次刨刀,想付点钱表达谢意都被婉拒,所以每次会买点店里的水果或零食,尽管自己也并不需要,只是觉得这样也许能对他们的生意有所帮助。这些小店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也撑起他们各自家庭的生活,真心祝愿他们都能生意兴隆,生活幸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