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兆言为读者签名。(王国海 摄) |
孙虹女 蔷薇花开的江南,总有书香弥漫。 4月17日,当代著名作家叶兆言做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学师生畅谈《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与写作》。讲座下午两点开始,不少粉丝早早前来等候。不久,一个个头不高、头发花白、迈着矫健步伐的年轻“老年人”出现了,他就是叶兆言。 很随和地打招呼,轻松地落座,让人没有一丝拘束感。校方准备了他的散文集《旧影秦淮》《很久以来》等,他很高兴地取出签字笔,扉页上立刻出现了飘逸的竖写“叶兆言”三个字。学校请他题词,他欣然挥笔“有教无类”。他轻轻地挥手和大家打招呼,并直言这是他第二次和大学生交流。 书是人类的朋友,讲座从谈论阅读开始。叶兆言认为,有三种阅读者的角色:第一种角色,做一个被问的人;第二种角色,问别人有没有读过某一本书;第三种角色,问自己,最近读了什么书?他说,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启蒙,能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让人明白一些道理,一个人的阅读高度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阅读有两个黄金期——大学时期和年老时期,其中大学时期最重要。他希望同学们非常自由地读书,有自己的目光,有开放的目光。“大学真的太好了,年轻真的太好了!”他忘情地赞美着青春和大学生活,台下不时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在播放了一段国外地铁上拉小提琴的视频后,他启发大家想象一下,自己是喜欢在音乐厅还是在火车站听音乐?他认为,“大学就是音乐厅”,希望同学们不要对身边的美好视而不见。“文学的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来实现的,它只对阅读者发挥作用,如同优美的音乐,只有当欣赏者认真聆听的时候,才有意义。”这是他对文学的独到理解。 作家离不开写作,叶兆言的第二个话题围绕写作而展开。他谦虚地说:“我写的比说的好很多,而且同样是说话,我在对话中会发挥得比演讲好得多。”于是,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师生互动环节。 叶兆言认为,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不能完全排斥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有一个好处,就是传播非常快。一个热爱写作的人,一开始写一点网络小说没什么坏处。碎片化阅读是一个流行词,很正常。问题不在于手机阅读好或不好,而在于读什么,怎么读。 怎样成为一名作家?叶兆言说,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从小树立的志向,然后有没有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发展。他坦承自己是个特例——漫不经心地进入了作家行列。作为叶圣陶的孙子,叶兆言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生活在书堆里。叶兆言的父亲叶至诚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母亲姚澄是省戏剧团体的著名演员。“兆言”这个名字,取父母名字中的“姚”和“诚”的半边组合而成。父亲对他要求很简单,长大以后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当作家。因此他从小的理想是当个医生,结果体检过不了关,不得不改学文。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文学的蓬勃活跃期,大学班级里其他同学都在写作,于是他也开始了写作,当起了作家。 尽管叶兆言的文学道路一开始就很顺利,但创作过程中同样会碰到迷茫。“迷茫就是我的人生,就是我的现实;没有迷茫就不是年轻人,没有迷茫就没有未来。”他的直率深深地打动了听众。 叶兆言的人生路上,祖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小时候喜欢背唐诗宋词,祖父表扬他;第一篇小说发表了,祖父鼓励他。祖父对他最大的影响体现在工作方式上——在少年叶兆言看来,祖父永远在写作,永远坐在屋里。于是,他成为作家后,只要有可能,就坐在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