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1路车”到“四车一体”

——党报见证辉煌大型系列报道②

1956年2月7日《宁波报》报道了我市通公共汽车的新闻。
(张燕 摄)
扫码上甬派
看访谈视频

    记 者 张 燕

    通讯员 余明霞 潘慧敏 

    晨光熹微,三江口的水映出一幢幢高楼,城市在人声、车声中舒筋展骨,开始了新的一天。

    东门口江厦街,一辆1路公交车从新江桥缓缓开来,稳稳地停在了江厦公园公交车站。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仿佛延续了60多年。

    1956年2月6日,两辆棕红色公交车,披着“庆祝本市公共汽车通车”字样的横幅,从庄桥出发,经压赛堰、封仁桥、新江桥、灵桥、濠河,来到南门(现铁路宁波站)。一时间,万人空巷,路人、黄包车夫、路边商铺售货员等,都来看热闹——宁波有公共汽车了!

    “那时我才2岁,由家人抱着来到现场。”66岁的史延宾回忆起家人的叙述:公共汽车是用老福特卡车改造的,在卡车上加装木板,车身的油漆是运输公司的经理和修理工自己动手刷上去的。那一天,路上人山人海,公交车进站时,就像船开在海上一样。

    当时,上班的、做小生意的、读书的,出行基本靠步行。经济条件较好的人、赶时间的人和来宁波“白相”(旅游)探亲的上海人,才会坐黄包车(人力三轮车)。

    据《交通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城偶可见到轿子,后渐被黄包车替代,1956年公交车开通后,轿子绝迹。而当人力车夫的手捏风喇叭声渐渐淡出,出租汽车的电喇叭声声入耳,时光已轮转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

    “起初出租汽车不在街上巡游,一些乡镇企业厂长会打电话叫车,坐着‘奶油小包车’去谈生意,别提多有面子了。”75岁的市出租汽车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徐玉书回忆起宁波出租车的历史,脸上是抑制不住的自豪。

    1990年前后,出租汽车装上顶灯,安了计价器,统一为红色外装,街头8元4公里起步的“夏利车”遛得欢。在宁波,“夏利车”一度成为“出租车”的代名词。

    2013年9月19日,中秋节,市公共自行车公司80余名工人紧张地调试不久前到位的800辆自行车。三天后,这些自行车成为全市首批公共自行车,在中心城区的32个网点投放。如今,全市已有公共自行车运营网点1330个,投放自行车3.6万余辆,累计租车量超过1.68亿辆次,按平均单次骑行3.6公里计算,行驶总里程已超过5.4亿公里。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全市公交车线路已超过500条,“微公交”还接驳上了轨道交通。“骑公共自行车到鼓楼,再转地铁去上班,比自己开车快多了。”2014年5月30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正式开通,很多市民从此开启了“自行车+地铁”或“公交车+地铁”出行模式。“高峰时段,地铁车厢里人挤人,说明越来越多的宁波人和我一样,喜欢选择更绿色、准点、安全的公共交通方式。”市民沈先生说。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二期和2号线一期相继开通,宁波地铁运营里程已达75公里。今年,3号线一期和宁奉城际铁路首通段将通车,2号线二期和4号线、5号线一期也在紧张建设中。

    今天的三江口,周边高楼林立,各种车辆穿梭其间。这里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聚合点,也是辐射站——我市“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出租汽车为补充、以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四车一体大公交体系不断完善,每天有超过200万人次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2018年已达到55.4%(每100个乘坐机动车出行的人里,有55.4个选择公共交通),市民对城市交通的满意度提升至90.4%。去年底,宁波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上个月,宁波通过交通运输部考核,成为绿色交通城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