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人安享晚年需要个性化服务

    黄明朗 

    看了标题,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如今养老资源匮乏,“大众化”尚难做到,还奢望什么“个性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不久前,笔者参观了位于荪湖景区的民营养老机构慈孝乐园,这是一家综合养老社区,引入国际领先的CCRC一站式持续照护养老模式,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有人将其服务总结为“三养”,一是“康养”,身体较好、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老人,可享受就餐、观影、棋牌、舞蹈等服务,满足其环境优美、生活便捷、与人交流的愿望;二是“医养”,同市一院、市二院、市老年康复医院等合作,开辟绿色就医通道,满足疾病缠身、需要贴身医疗服务老人的需要;三是“护养”,设置托老部、医疗级护理院,护理人员经过41项基础护理操作规程培训,满足那些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务需求。

    加强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是解决社会养老难题的方向和路径。

    从需求侧看,这是老年群体的迫切要求。未来由谁养老?去哪里养老?在中国,这问题原本答案现成:养儿防老。然而,随着老龄化加剧,而家庭普遍少子化,一对年轻夫妇要照顾“四老”难免力有不逮,致使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养老势在必行。但问题是,与其他行业不同,养老业面对的是人,其核心不只是养更有敬。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人们的养老观念和需求亦出现多元化趋势,只有根据每个老人自身的意愿,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才能将敬养思想落到实处,否则或会帮非所需,让老人感到不贴肉、不贴心。

    从供给端看,这是化解养老困境的有效途径。不少地方在致力于弥补养老机构建设短板,但把人财物力投向哪里则见仁见智。目前,养老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高端养老模式。几年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房入住养老社区,月需费用2万元。一时众说纷纭,舆论普遍认为,如此高昂的养老花费不具推广价值。二是较为实惠的养老模式。由国家投入、管办合一的养老院,硬件完善,服务周到,收费低廉,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后来,逐步产生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经营者不再坐享政府扶持政策,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保持竞争力。三是居家养老模式。多数国人心目中,家是最幸福、最心安理得的养老场所,在居家养老群体中,六七十岁的人尚能自我操劳,也可请钟点工或保姆照料生活起居。此外,一些民间爱心人士自建养老机构,陈设俭朴,收费合理,且集养老、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于一体,颇受工薪阶层欢迎。同时,各地社区调动党员、志愿者、邻居、低龄老人等社会力量,搭建各类平台,为独居、高龄老人提供服务,也是一种养老方式。

    比较而言,现实中所谓“一床难求”,主要指实惠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乃亘古不变的主流方式;高端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因此,虽然养老业具有庞大社会需求,成为“朝阳产业”,但毋庸讳言,只有加强个性化和针对性,根据养老群体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经济收入、养老意愿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再投资、建设,才能避免盲目性。

    从行业前景看,这是政府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的抓手。几年前,老龄化较严重的上海批准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建立老年照护需求统一评估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居民养老服务意向,综合多重因素为特定对象匹配不同层级的养老服务,促进养老供需公平有效对接,让每位老人获得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同时,利用社区闲置、存量设施,改造发展小规模、多功能、专业化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面向尚未入住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大病出院仍需康复护理的老人,提供助餐、日间照护、执业护士上门随访等近家全护理机构服务。

    相对于一些地方只强调补齐短板,大力兴建养老机构,一些养老机构规定只接纳健康老人,一些养老机构存在养老资源浪费等现象,上海的养老做法颇具借鉴意义:一是对养老战略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管理创新,尤其在服务针对性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二是养老重点向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人倾斜;三是不盲目在新建养老机构上大兴土木,而是尽力挖掘存量潜力。这样,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愿望,又能事半功倍,实现养老机构效益最大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