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0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声音

    高质量发展的 五大增长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世锦在《北京日报》刊文指出: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下一步增长潜力到底在什么地方?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进入“中速平台上的高质量发展”,这个阶段有五大增长来源。

    第一,低效率部门的改进。中国经济效率低的地方还是不少,比如现在的能源、物流、通信、土地、融资五大基础性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有些还高于发达国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缺少充分竞争,导致效率低、成本高。

    第二,低收入阶层收入提高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部分人群之所以收入低,是因为人力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和发挥,这方面将有巨大增长潜能。

    第三,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第四,前沿性创新。过去我们的创新大都是适应性创新,近些年在一些领域进入前沿性创新。前沿性创新就是走到全球创新的最前面,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五,绿色发展。需要强调,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还包括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创新和绿色金融,正在形成绿色生产体系。绿色发展不仅做减法,更重要的是做加法和乘法,能够带来新的消费动能、创新动能和增长动能。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

    更高质量的以人为核心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在《光明日报》刊文指出:我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的配置仍以传统的千人指标为参考基准,即考察每千名居民拥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格、面积和服务半径等,但这是建立在社区人口结构基本相似、从中心点出发在所有方向上时空距离基本相同等假设基础上的。以此为标准的服务设施布局与实际的人口分布可能不完全匹配,容易造成设施资源供需不平衡。

    实际上,当初设定这一标准,是受技术条件制约的无奈之举。今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对人口分布、时空距离进行准确分析。实现更高质量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当重新探索公共服务体系的数量、质量与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的耦合关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配置模式创新。

    乡村振兴

    “样板化”走不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少来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在一些地方调研发现,在各种政绩冲动的刺激下,形式化的乡村振兴悄然而起,产生了一些“样板化”现象,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人为城镇化运动中的“农村社区”样板化;二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美丽乡村”样板化。

    “运动式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大规模、运动式的“赶”农民集中居住,兴建大量“样板化”的农村社区,即把原来五六个,甚至八九个村的村民,集聚在靠近城镇的农村社区,而把原来农民的房屋拆掉,宅基地复垦整理为耕地,由此节约出大量“建设用地”,并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土地交易机制,实现县、乡镇两级“土地财政”的大幅增长。

    乡村振兴中的“美丽乡村”建设,同样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需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联动互动”。这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自愿的“双向流动”的历史性过程。然而,现在一些基层政府,人为地“样板化”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这些所谓的“美丽乡村”,不是人口自然集聚的结果,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是“空心化”的。

    乡村振兴中的“样板化”,看上去好似一幅城乡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其实是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乡村振兴必须要“以人为本”,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同时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样板化”的乡村振兴之路走不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