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2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防拐测试”的负面效应

    朱晨凯

    五一小长假期间,余姚某商场里,一场儿童防拐测试活动让家长们震惊。孩子们听到“你的手工好棒,带你去领奖品吧”等谎言,乐颠颠地跟着志愿者扮演的“人贩子”走了。其中,“拐”走一个孩子的最短时间仅5秒钟(5月9日《宁波晚报》)。

    从结果看,相信很多人会和现场的家长们一样震惊,从而坚定地认为,给孩子从小灌输防骗意识不应只是一次活动,更应是门必修课。事实上,类似的“防拐测试”,在很多幼儿园一直上演,很多家长也相信,有了这样的经验,自己的孩子才不会随意跟陌生人走。

    但笔者以为,这样的“防拐测试”,负面效应值得警惕。一方面,“防拐”效果是否真的好?“防拐测试”是模拟场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孩子的警惕,不好说。科学研究表明,幼童之于纯粹语言这类抽象化的概念,天然缺乏敏感。“不要跟陌生人走”在成人看来是无比简单的指令,可孩子很难界定忽悠他的人“是不是陌生人”,也很难判断自己“有没有跟着陌生人走”。测试后再教育孩子,孩子也可能把测试仅当作一次游戏,不以为意。测试的效果更多反作用于家长,让他们更焦虑。

    “防拐测试”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培训机构测,幼儿园测,社会活动也测,不断提醒孩子“外面的世界很乱”“陌生人很危险”“到处都是骗子”,久而久之,必然会改变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友善面孔的背后是欺骗;与糖果、玩具一起出现的是拐骗;与人为善只是骗人的鬼话……一个天真的孩子,在“人之初”就不断被动接受这种“人性恶”的教育,很容易养成冷漠和自私的性格,于己于人都不是好事。对孩子一骗就灵的“防拐测试”,还是少搞或不搞为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