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6日晚,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两幅作品——1988年以彩墨创作的《双燕》和1994年以油画创作的《双燕》相聚一堂,在保利2018秋拍“现当代艺术夜场”上亮相,受到众多藏家的追捧。经多轮竞价,以4000万元起拍的纸本彩墨《双燕》,最后落槌4700万元,加上佣金以5405万元成交;稍后以7500万元起拍的油画《双燕》,被竞价到98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最后以1.127亿元成交。油画《双燕》不仅创下吴冠中油画作品拍卖第二高价,同时也成为去年国内第一幅拍价过亿元的油画。 该消息中的几个新闻要素值得强调一下:一是作者系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二是作品系画家的得意之作;三是很少见的彩墨和油画两幅作品系同一题材;四是拍出的高价位;五是新闻中虽未提及但笔者特别想强调的是:该作品取材于宁波“湖西河(即月湖)的杨柳树下”。 阿拉老宁波,尤其是家住海曙区上了点年纪的人大多知道“湖西河杨柳树下”这个地方。笔者当年吟诵柳永词“杨柳岸,晓风残月”,大脑立马就映出了“杨柳树下”这个画面。记得小时候,经常帮母亲挑着衣服去杨柳树下的大埠头清洗,所以对此地特别熟悉,倍感亲切。一棵粗大的老杨柳树下,有一个硕大的河埠头,供人洗涮的一块泛着暗红的梅园石大石板,被洗磨得光滑如镜…… 湖西河杨柳树下之所以能成为“老宁波”心中的地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年宁波唯一一处室外天然游泳池就在那里。所谓的泳池就是用水泥柱在月湖边上圈出一个浅水区,而进入泳池的唯一台阶就是杨柳树下的那个大埠头。这两个“唯一”为当时的“杨柳树下”赢得了足够的知名度。 《双燕》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吴冠中先生生前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回忆文章中曾提及:上世纪80年代,他任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期间,带领学生写生实习,“我们离开舟山回宁波,到宁波火车站,离开车尚有富裕时间,我们便到附近观察,我被浜河的几家民居吸引,激动了,匆匆画速写,钟蜀珩(注:吴老带的研究生)看看将近开车时间,催我急急奔回车站。路人见我们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在猛追,以为出了什么事故。我们踏进车厢,车也就慢慢起动了。这民居,就是《双燕》的母体,谅来这母体存活不会太久了。” 色调素雅清丽简洁的民居,虬曲苍劲、枝茂叶繁的古树,水波不兴、平静如镜的湖面……当初虽然很匆忙,然这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画面在画家心中久久挥之不去。1988年,吴冠中终于将心中的美景付诸宣纸,一幅四尺整纸的彩墨画《双燕》就此问世。画作取名双燕,是因为画面上方有一对飞翔的燕子。也许是“湖西河杨柳树下”留给画家的景象太美好,6年后即1994年,吴冠中又创作了同一题材的油画《双燕》。 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吴冠中曾作如下评述:“《双燕》着力于平面分割,几何形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对照。荷兰蒙德里安(Mondrien)倡导画面的几何组合追求简约、单纯之美,但其情意之透露过于含糊,甚至等于零。《双燕》则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获得成功后,便成为长留我心头的艺术眼目。” 《双燕》是吴冠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的枯树、飞舞的燕子,全是在实景中提炼出来的;画面除了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图形,留下了大块空白,非常简洁。黑、白、灰是作品的主调,连着了色的树也表现得平静朴素。主角是一堵高大的白墙。窄长的门洞与白墙对比,更显白墙的庄严、洁白,而黑门的位置分布为画面增添了节奏感。树的活泼姿态,左上角的山墙尖角,倒影的朦胧,都是为陪衬端端正正的白墙而设。就在这平静的画面中,一对燕子飞来,打破幽静,传来声音,为画面带来了生命的气息……画家将江南景致的纯净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受到他对江南故乡的浓浓情意。 江南的美,家乡的美,月湖的美一直在那里,当年的我们没感觉,画家吴冠中却发现了她! 万幸的是,画家断言“不会存活太久”的《双燕》的母体至今尚“活”得好好的:即如今被辟为宁波茶文化博物院、位于月湖花屿上的清代官邸袁宅。有些遗憾的是,现在站在当初画家差不多的位置——从共青路隔着月湖看过去,《双燕》的主角袁宅被月湖整治时新建的风雨廊挡住了一部分,还有画中的焦点,那棵大杨柳树如今只剩下一个草木丛。日前笔者特意去现场看了一下,那个草木丛应是当年大柳树的根部,因其旁边的原河埠头水下部分仍残留着。 不久前,《宁波日报》曾发表了一组关于讲好“宁波故事”的评论文章。文章对讲好故事可提升城市形象、故事该怎样讲、有哪些东西可讲以及应该由谁来讲等等作了很到位的论述。笔者由此联想到吴冠中《双燕》图的拍卖新闻。此事和宁波有直接关联,当时作为一条文化新闻宁波媒体亦有报道。但若从通过讲好故事,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甚至推动旅游业角度来认知,我们可以把《双燕》拍卖成功作为新闻由头,重新讲讲月湖的故事,把月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番深度挖掘,与月湖获评5A景区结合起来,借名人名作之力,再推出一些相关举措,譬如恢复画家笔中的“母体”当年的模样,拆去风雨廊,在原址再植上柳树什么的……笔者以为,此事若能做好做巧,不失为一个“宁波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