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科技局挂出作战图

市科技局: 强创新 重塑“宁波制造”核心竞争力

图为宁波方太集团自动化车间。
(本版照片由市科技局提供)
江丰电子工作人员在对溅射靶材进行检测。
科技成果推介会上,宁波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正与企业对接交流。
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效果图

    记者 金鹭 通讯员 王虎羽

    站上“GDP万亿”新台阶后,宁波GDP的下一个“万亿”在哪里?“宁波制造”靠什么重塑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周五召开的全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动员大会,吹响了以创新引领“宁波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必须加快脚步!下一步,宁波将用足用好高端创新资源,以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抓手,引进高端人才,合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全面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市科技局局长黄志明说。

    今年,是宁波以“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为目标,推进“科技争投”的关键之年。目前,我市已集聚60家高端科研院所,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加快实施,产学研合作不断推进;人才加速引进,创新潜能不断激发……

    在全市上下“科技争投”浓厚氛围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融入科技革命潮流,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一季度,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16.2亿元,同比增长7.9%,占到全省总量的19%;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76亿元,同比增长10.0%,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分别同比增长8.9%、14.7%。

    从汽车、绿色石化产业到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正以澎湃动力加速“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成长。

    发挥聚合作用,让大院大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台上科研院所晒技术,台下企业寻找合作伙伴。”近日,央视《新闻联播》用一场科技项目对接会开篇,重点报道了宁波通过打造技术转移平台、引进科研院所等方式,以科技引领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探索和经验做法。

    在这段2分40秒的新闻报道中,宁波产业研究院与宁波科技大市场频频出镜。在科技“红娘”的牵线搭桥下,宁波亟须转型升级的产业与院所的顶尖智慧“零距离”接触,两者恰如“金风玉露”相逢,化作“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无限美景。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站在立足宁波、服务浙江乃至长三角、全国的高度来谋划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先后引进建设了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大连理工宁波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一批强校强院强所,极大地弥补了宁波研发能力和创新人才不足的发展“短板”。

    今年,随着西北工业大学与宁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我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达60家,其中52家主攻方向与“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相吻合。着眼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大批高端科研机构的引进,成为宁波聚集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2018年以来新引进的12家研究院在场地落实、基建启动、团队入驻等方面进展顺利。瑞凌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等6家研究院已经启动实质性建设。目前,这些院所有市级以上项目(课题)21个,研制新产品新技术10个,8个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其中,瑞凌研究院研发的辐射制冷降温薄膜已开始示范性应用;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的机器人控制器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宁波锋成纳米先进能源材料研究所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引进风投资金超3亿元……

    从战略上看,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事关长远、事关全局,是“栽树工程”,急不得,尤其要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从战术上看,这项工作则慢不得,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建设集聚高端资源、实现科技经济融合、支撑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的主引擎。

    下一步,宁波将继续引进一批强校强院强所,并逐一落实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引导他们精准对接产业和企业需求,尽快突破“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中试-产业化”的瓶颈,与宁波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优先布局前沿未来产业

    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要坚持产业提质扩量与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攻关两条战线一体推进。集中优势兵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是宁波抢抓历史机遇,撬动万亿级、千亿级产业发展的关键点。

    当下,宁波正聚焦“卡脖子”问题最突出、产业集群建设最急需的领域,投入百亿资金大手笔启动实施10个“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力邀“科创英雄”破解宁波技术之痛,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自研自有,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跨越。

    这批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宁波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技术细分领域,涉及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器件、先进半导体芯片及应用软件、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

    近日,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第一批科技项目经费下发,“国产大飞机航空起动发电机系统”等25项“高精尖”科技项目获得8000多万元的经费支持。

    首批拟立项的107个项目中,80%以上由宁波本地企业牵头承担。其中,曾为我国船舶制造出首台发动机的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机器人与高端装备专项下的“智能环保型大功率发动机研制”子项目;稀土材料领军企业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高性能低重稀土烧结钕铁硼关键制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专注于“人造金刚石”的新兴企业宁波晶钻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则承接了先进材料专项中“CVD单晶金刚石规模制备及其应用”项目……

    此外,宁波还将时刻把握科技前沿动态、产业战略布局变化,瞄准人工智能、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5G通信等未来产业,面向全国范围广撒“英雄帖”。力争用5年时间攻克200个左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推出100个左右战略性创新产品,形成若干个特色技术链条,催生带动一批千亿级产业,全面提升优化企业、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促使宁波创新实力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打造新生态,奏响人才创新创业“最强音”

    紧扣“科技争投”目标,宁波快马加鞭加大创新投入。出台“科技新政46条”、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提速、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宁波形成合力,为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在自上而下透露出来的尊才爱才惜才用才环境下,宁波的科研、人才短板正在加速补齐。去年,宁波全行业人才净流入率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为区域发展竞争力再添新动能。在甬研究院所累计集聚各类人才超过3万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七成,博士超过2000名。

    目前,宁波正全力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拉长制造业“长板”。完成这一使命,唯有进一步加大科技争投力度,以平台集聚大量创新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宁波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强大支撑。

    “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不仅要抓好建设,让宁波的高端研发机构在数量上形成集聚效应,打造较强硬实力,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抓好引进质量,让平台能够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形成较强的服务软实力。”黄志明说。

    今年,宁波将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方向,按照“补缺”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洽谈引进北大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英国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启动编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行动方案,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试孵化—产业化”发展规律,明确我市研究院建设发展目标、任务举措。

    在集聚人才方面,我市将加快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在核心区块上,规划建设海洋材料、先进电机与驱动控制、先进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先进算法等甬江实验室。同时,建设一批科技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等,为研究院和企业提供公共科研服务,加快形成创新集群的生态效应。

    此外,宁波还将深入实施“智团创业”计划,加快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全年备案创新型初创企业2000家。着力推动规模以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规”,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家。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按照“有项目、有团队、有投入、有机构”的“四有原则”,加快建设企业研究院、企业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紧扣“两大三新” 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全面推进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及时谋划提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为宁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科技创新必须发挥第一驱动力作用,与“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同频共振,“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就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科技创新就是“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引擎。

    当前,全市科技系统正在深入学习领会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在全市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科技局局长黄志明说,我们科技部门必须展现新担当、做出新作为,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支撑服务,具体来讲就是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这一“栽树工程”,做深做透“支撑和引领”两篇文章。支撑,就是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得起“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的实现;引领,就是科技创新成果催生出新产业,从而培育发展新动能。

    基于这样的思考,当前科技部门要紧紧围绕郑栅洁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两大三新”的新要求,拿出具体有效的举措。

    第一,全力推进研发大投入,启动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争到2025年R&D投入强度提高到3.4%。

    第二,全力集聚研发大机构,我们将充分发挥好既有6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同时启动新一轮精准引进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计划,打造甬江科创大走廊研究院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甬江实验室、中试试验平台。

    第三,全力突破关键新技术,加快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和未来引领计划,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第四,全力培育发展新主体,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创新技术与研发设计部门全覆盖,让“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强起来,让“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多起来。

    第五,全力建设人才新梯队,继续实施顶尖人才、“3315”、海外工程师等高端创新人才计划,加快集聚一批科技人才,不断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

    以上就是科技创新工作支撑“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举措,全市科技系统必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梳理出任务清单、攻坚清单,制订时间表、画出作战图,加力加速、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有效性,使创新真正成为推动“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第一动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