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深度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咬定青山不放松 做好富民大文章

——从江北慈城9个村集体“摘帽消薄”看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山环水抱的南联村已成“网红”村。(沈国峰 徐欣 摄)
云湖绿道将几个生态村串珠成链。(徐烽 徐欣 摄)
高端民宿落户小山村。(徐烽 徐欣 摄)
制图 韩立萍

    记者 徐欣 通讯员 胡青青 杨芝

    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垒战,确保所有村庄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也不掉队。其中,江北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坚持生态立村,打好“生态牌”,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通过绿色发展,唤醒“美丽经济”。

    去年底,南联、公有、王家坝、湖心、东门、北门、观庄、洪陈、五联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宣告“摘帽消薄”。至此,江北区村级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村全部完成“摘帽消薄”任务。

    “五一”小长假,将南联与附近各村串联起来的云湖绿道人头攒动,成为城里人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民宿经济的附加值不断被提升,乡村休闲体验经济生机勃勃,“美丽经济”的热度持续升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在慈城镇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蜕变”过程中得到了印证。凭借保护得当的优质山水资源,9个村以自身资源和集体力量“造血”,选准发展路子,为村集体“消薄”增添了动力。隐匿在大山里的小山村,朝着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增长”目标,你追我赶,各显神通。

    山高路远交通闭塞 这里曾是出名的穷山沟

    沿着英雄水库绕过几道弯,便到了慈城镇南联村。又到了春光明媚的季节,每逢周末,南联村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汽车,前来踏青的市民络绎不绝。踏着青灰色的石板路往村子里走,几间雅致古朴的老房子出现在眼前,这里便是南联村的“网红”打卡地——民宿“隐居·云湖”。游客纷至沓来,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村集体的家底也厚了。

    说起9个薄弱村的过往,慈城镇副镇长傅立维说:“这9个村可以说各有各的痛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9个村长期得不到较好发展,积贫积弱,成了“薄弱村”。其中的公有村、五联村位于英雄水库上游,曾是出了名的“穷山沟”。

    公有村位于江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586亩,山林3143亩,但村全年可用资金仅19.89万元。“我们村最大的问题是交通闭塞,很多发展机会被大山挡在了外面。以前,外面人进来不方便,村民也难以走出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局面。没有产业化的经济作物,旅游也不好发展。”公有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栋告诉记者,该村没有一条通往城区的大路,即便村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成为该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根源。另外,虽然村子里山地很多,但部分是保护林,还有一部分比较贫瘠,不适合种其他作物,所以山地资源并没有让村里富起来。

    同样位于云湖片区的五联村、南联村,也曾深受交通闭塞的困扰。“以前交通不便,村里的年轻人就想着到城里工作生活,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村子少了活力,更加难发展了。”南联村党支部书记傅海宏说,“从山下走到我们村,要走一个半小时,全村耕田面积只有450亩,山林面积却有4700亩,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茶叶和杨梅,茶叶没有品牌,杨梅季节性强,这部分收入很有限。”五联村党支部书记朱建强告诉记者。

    位于慈城西南部的王家坝村,南临姚江,与余姚相望。王家坝村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被称作“宁波迄今最早城市”的句章故城遗址便位于此。看似先天条件不错的王家坝村却有着后天的缺陷,导致多年来村集体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我们村从整个江北版图上来看,位于最西面。以前村里交通不便,没有公交车,只有一条仅容一辆车通过的沙子路。村里也有山地,但都是石头,种不了什么东西。”王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王良国说。

    位于慈城周边的北门村和东门村,属于古县城保护范围之内,可用于发展的资源很少。

    观庄村北靠白鹤山,南临慈江及宁波绕城高速,61省道、萧甬铁路和杭甬高铁等几大交通要道横穿境内,空中有高压线,地下有管线,导致该村长期难以开发。

    至于湖心村,以前一下大雨就受灾,有句顺口溜“湖心烂田畈,田螺像鸭蛋,蚂蟥像扁担,鸭舌头满田畈”,形象地描绘了村庄地势之低洼。

    是痛点也是富矿 “绿色银行”盘活穷山村

    过了很多年穷日子的公有村,除了开发价值不高的山林资源,似乎没有可以“消薄”的途径。“一些村干部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导致很多薄弱村集体经济多年没有起色。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想方设法邀请一些有创新精神的村民回村挑大梁。”傅立维说,公有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栋就是“回流”的村干部。陈国栋以前在迪拜做生意,前两年,在镇、村两级的力邀之下,他放弃生意,回到生养自己的小山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我们村有很好的生态环境,村庄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抱着这样的信念,陈国栋带领村班子成员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村委会主任带头,主动关停了自己年营收百万元的塑料企业,同时将两家有污染的塑料粒子加工企业迁了出去。“原来村民卖毛笋主要靠中间商来收,这样价格就比较低,1公斤卖不到1元,村民几乎没有利润。”为了能让毛笋卖出好价钱,陈国栋多次跟镇里沟通,希望能联系几家毛笋加工厂,直接将村民的毛笋卖给厂里。现在已经有做毛笋罐头的厂家来村里收毛笋了,价格提高了1倍多。

    山多,曾经是云湖片区的痛

    点,但同时也是几个山村的富矿。公有村是历史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孕育了淳朴的民风。去年,通过江北区委组织部和慈城镇的牵线搭桥,村里在闲置的原云湖小学地块上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江北“初心讲堂”。该项目建成后,将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全市党员教育的农村教学点,并逐步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今年7月1日,‘初心讲堂’就要开学了,到时候每年可为村里注入至少2万的人流量。借这个机会,我们将建设各种配套设施,包括一些休闲项目,预计能为村里带来三四十万元的租金收入。”陈国栋介绍。

    五联村吃尽了茶叶没有品牌的苦头,250亩茶园一年收入只有2万元。前两年,村里引入茶叶专业合作社,改良品种,开发了乌牛早、白茶、黄金芽,打出了“百农”牌,又新增了两三百亩杨梅林,开发荸荠种杨梅。绿色产业的开发,大大增加了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绿水青山是我们必须永远留住的宝贵财富。凡是有污染的企业,包括可能破坏生态的项目,一律不能进入我们村里。”说到这一点,云湖片区几个村党支部书记的态度惊人的一致。近几年,几个村都有送上门来的项目,但只要是破坏或影响生态环境的,都被拒之门外。

    对于有污染的企业,王家坝村也早早下了“逐客令”。该村原来有一个废弃的采石场,曾经租给一家企业做水泥砖,租金一年4万元,2015年,村里将这家企业“请”了出去。村党支部书记王良国告诉记者,之前还有一些做汽车配件、材料堆放的企业想租用村里的厂房,也被一一拒绝了。没了“散乱污”,生态底线守住了,效益农业、精品农业逐步发展壮大。村里引进了灵芝种植基地,通过精细化培育加工灵芝孢子粉,亩产值达到200万元,成为宁波市农业亩产冠军。村里还注册了4个家庭农场,其中有1000亩葡萄、100亩火龙果、100多亩灵芝等,接下来还打算引种覆盆子。通过引进生态农场,农户不仅有了一笔土地租赁收入,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在农场打工挣钱。今年,村里又引进了一家生态农场,预计可为村集体带来每年15万元的新收入。此外,原先废弃的采石场地块也在规划之中,有望引进集民宿酒店、攀岩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休闲场所。

    与王家坝村情况相似的洪陈村比邻姚江,风景优美。近年来,洪陈村党支部扶持引进了400亩优质蓝莓种植基地。“我们村引进的蓝莓品质好,到了采摘季,根本来不及销售,大部分通过冷链进入了大型超市、水果超市等。”村党支部书记冯国兵告诉记者,如今洪陈村种植的蓝莓已名声在外,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一条绿道催生“网红”村 打好生态牌搭起致富路

    在英雄水库的北岸,有一条蜿蜒在水边的自行车绿道,这便是宁波十大最美绿道之一的云湖绿道。这条绿道的栈桥采用红色塑木栏杆和塑木地板,其他路段采用红色透水混凝土路面和夜间发光路面,晚上走在上面,星光点点,美不胜收。

    在慈城集体经济薄弱村“摘帽消薄”的奋斗路上,江北区和慈城镇千方百计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于2017年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云湖绿道,成为薄弱村的共富路,催生了多个“网红”村。

    该绿道从公有村至南联村,全长1.8公里,已成为市民周末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同时,成功帮助沿线村庄农产品下山,提升各村“民宿经济”的附加值,是云湖片区薄弱村抱团前进、成功“消薄”的重要推手。

    云湖绿道的亲水部分位于南联村。“自从绿道建起来之后,周末来骑车踏青的游客很多,尤其是春暖花开的时候,绿道周边热闹得很。”南联村党支部书记傅海宏告诉记者,“村民在路边卖一些毛笋、茶叶之类的特产,游客离开时都会捎上一点,这让村民增收不少。”

    在薄弱村的转化过程中,南联村广大党员群众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积极参与污水管网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畜禽污染整治等工作。村子打好了“生态牌”,自然能引来社会资源,高端民宿品牌“隐居·云湖”前不久正式开业。沉寂多年的老房子,通过集体土地收储和承租的方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们也在开发农创产品,帮助村民将一些农产品卖出去。”民宿经营者王少华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销售的农创产品有毛笋、杨梅等。“原来村里的笋每公斤只能卖1元,现在通过包装能卖到6元多,一天可以销售几百公斤。”

    “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带来金山银山。”慈城镇主要负责人说,将“两山”理论付诸实践,慈城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江北在全市率先完成 相对经济薄弱村“摘帽消薄”

    江北区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大对相对经济薄弱村的资金、技术扶持,在全市率先完成相对经济薄弱村“摘帽消薄”。他们的做法是:

    “变闲为宝”推进物业收储。全面排摸调研现有资源,由街道(镇)或村集体出面完成相对经济薄弱村的土地或资源收储及整合,并指导其加快盘活闲置资源,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双管齐下”强化资金扶持。采用财政和金融双管齐下的扶持政策,拨付财政资金扶持相对经济薄弱村购买商铺、店面房,收储村集体物业,投资创收项目,增强其“造血”功能,提升集体经济新业态,同时点对点为相对经济薄弱村创收项目建设提供不低于100万元的授信贷款。

    “因地制宜”引入工商资本。发动各部门与企业牵线,为相对经济薄弱村提供发展和创收机会。在江北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等结对单位的帮助协调下,慈城镇北门村、东门村等分别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帮扶协议,由企业租赁村集体山林土地、闲置资源,实现村级经济增收。

    (徐欣 邹李昶)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