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中林 和同时为相的姚崇相比,唐代宰相卢怀慎知名度要小得多,但作为一代贤相,又是不能被忽略的人物。 卢怀慎最为人称道的是清廉。据《新唐书》记载,卢怀慎“清俭不营产”,衣服、器物上“无金玉文绮之饰”;虽地位尊贵,俸禄和赏赐常赠亲朋,随给随无,妻儿“犹寒饥”;他去东都掌管科举考试,随身“止一布囊”;晚年得病,宋璟、卢从愿去看他,他睡的是单薄的旧席,门上没有帘子,风雨来了,也只是用席子遮挡一下,招待两位客人的,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更让人唏嘘的是,他过世之后,家无余财,甚至没钱办丧事。 盛世宰相,没有因地位尊崇而损公利己,而是清廉自守,让人叹服。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时人讽为“伴食宰相”,说他的办事能力比姚崇差远了,每有政务处理,都推给姚崇。有一次,姚崇儿子死了,请了十几天假办丧事。结果,面对堆积如山的请示、报告,卢怀慎出于尊重姚崇和避免越俎代庖的考虑,一件都没有决断。事后,他反思自己的做法,认为事有轻重缓急,对于急事应有所决断,自己的做法不妥,故惶恐不安,主动向皇帝请罪。 这事确实让人怀疑卢怀慎处理政务的能力,但恐难说明他不能胜任宰相一职。要知道,当时他可是身兼数职,既是黄门监,又是吏部尚书。作为开元盛世的开创者,唐玄宗会把一个平庸的人放在这两个重要位置上吗?唐玄宗只给了一句话:“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说得多明白,政事处理是姚崇的责任,而卢怀慎就是以自己的操行给天下官员做榜样的。 卢怀慎为何不处理政务?一方面,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因此推重姚崇而不专断;另一方面,处理政务是姚崇的职责,假使卢怀慎越俎代庖,耽误的就不只是朝政,还有可能让姚崇因被掣肘而心生罅隙,他也有可能被人背后攻击。卢怀慎的“不处理”,是基于对自己能力的准确定位,对班子团结的深层考量。正是有了他的协助,姚崇才把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绳之以法;正是有了他的支持,姚崇才整肃了唐中宗以来混乱的兵部政事;正是有了他的帮助,姚崇罢裁冗职,选用官吏,使得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权势的社会革新得以落地……功劳是别人的,责任则一起分担,更彰显他的品格。 其实,卢怀慎并非只是“坐镇雅俗”。他敢于犯颜直谏,唐中宗复辟,将武则天迁居上阳宫,十日去朝见一次。卢怀慎告诫中宗不要效仿汉高祖的行事方式,谏言将武则天接到内朝奉养。任御史台中丞时,卢怀慎针对官员任用和考察的弊端,提出了三条明确主张,洋洋洒洒数千言。卢怀慎最大的能力,就是富有政治远见,善于识人用人。临死前,他对宋璟和卢从愿说:“皇上求得天下大治心切,然而在位时间长了,在勤政方面渐渐有些倦怠,恐怕要有奸恶小人乘机被任用了。”安史之乱,不就是从用人不当开始的吗?而宋璟、李朝隐、卢从愿等唐代贤臣,正是在他的举荐下得到重用。 人有一些才能很正常,难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有一颗平常心。卢怀慎做到了这一点。正是因为卢怀慎的谦让,才让姚崇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正是因为卢怀慎的举荐,才让宋璟的人生走向巅峰;正是因为他们一班君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开创开元盛世才成了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