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内,科研人员正在操作实验设备。 |
|
依托宁波研发园等平台,宁波国家高新区集聚了众多研发机构。 |
|
宁波软件园全景。 |
|
宁波国家高新区一景。 |
记者 孙佳丽 通讯员 秦羽 下一个万亿增长点在哪里?刚跻身万亿GDP俱乐部,宁波就已登高远眺,寻找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加快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这是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的需要。”在日前召开的宁波市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动员大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向全市发出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 作为资源小区、创新强区,高新区如何助力宁波下一个万亿增量?“我们将着力做好‘高’‘新’两篇文章,建设高端平台,引育高端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主任黄利琴表示。 科技支撑,让“宁波制造”更有力量 有了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江丰电子的高纯度溅射靶材成功面市,就此结束了我国在高纯度溅射靶材领域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企业也由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鲜为人知的是,这项技术来自宁波国家高新区的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作为国内新材料领域的高水平新材料科研机构,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已与宁波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模具等行业的500多家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 多年来,宁波国家高新区引进了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重点研发机构,搭建了宁波研发园、宁波软件园、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智造港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总载体超过200万平方米。汇聚了全市三分之一的重点研发机构、三分之二的检测认证机构和二分之一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些院所和平台将为宁波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为鼓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宁波国家高新区出台了多层次的扶持政策:“三个5000万”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引进;在全市设立首个区级重大科技专项,单个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对认定的区级企业研究院给予连续5年、每年100万元的扶持等。 目前,宁波国家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近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60件,高新技术企业150余家,累计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950余家,九点科技、德塔森特、海尔施基因、卢米蓝新材料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我们大力推进科技争投,出台了‘五引领五倍增’行动方案。”黄利琴告诉记者,2018年,高新区发明专利、技术交易额、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等指标较2017年已实现倍增,位列全市前茅。 根据这一行动方案,到2020年,宁波国家高新区将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等5个指标位于全国高新区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等5个指标在2017年基础上实现倍增。 在此基础上,宁波国家高新区还以“一区多园”为载体,辐射带动全市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从高新区孵化转移到分园和周边地区的创新创业企业有100余家,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培优主体,让“雁阵梯队”展翅高飞 5月14日召开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显微图像质量提升技术研究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形成的高端显微产品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对推动我国传统光学显微镜乃至整个光学仪器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永新光学相关负责人说。 在宁波国家高新区,以永新光学、均胜电子、激智科技、美诺华等为代表的重点骨干企业引领了区域产业发展。目前,该区在主板、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累计有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9家,甬股交挂牌企业148家。更多的企业则引领着细分行业的发展,成为高新区转型的中流砥柱:激智科技、永新光学等分别列入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赛尔富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路宝科技、欧尼克、经纬数控、赛耐比等4家企业入选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名单。 “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软件信息等主导产业,我们将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初创—瞪羚—独角兽’创新型企业梯队,营造有利于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的生态圈。”黄利琴表示,仅今年,宁波国家高新区就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180家、创新型初创企业累计超过1000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超过70家。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宁波国家高新区开展抢人才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引才聚才。 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宁波国家高新区将继续大力实施“高新精英计划”和“高新精英资本引才计划”,举办全球新材料行业大赛等引才赛事,引进一批高科技项目和人才团队。同时,深入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院士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国家级院士工作站数量。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优化人才信贷、住房、子女教育等政策。 平台促进,让创新资源加快集聚 5月20日上午,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与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和利时科技集团签约,共同成立轨道交通智能控制(宁波)创新中心。中心将发挥自己在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优势,研究、开发适合宁波轨道交通需求的产品,并逐步实现产业化。 通过招大引强,延伸补齐链条,提升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去年,我市启动建设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和数字宁波提供支撑。宁波软件园是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载体,其中,宁波国家高新区建设的宁波软件园3.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将通过“一主双极”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甬江软件谷、智慧互联湾”。作为宁波软件园引进的重大项目,宁波和利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半年多,100余位研发人员就已全部到位,投入研发费用1500多万元。 与“和利时”一样,宁波软件园引进的旷视科技机器人项目已实现月产能500台,产品广泛应用在电商、新零售、工业级汽车制造等行业;中软国际宁波云上软件园正式上线,首批10家企业已经入驻;阿里巴巴(宁波)创新中心已吸引39个创业团队和企业入驻,涉及智能硬件、物联网、智慧健康、智能制造等行业领域,引进各类人才100余人…… “我们整合盘活现有的宁波智慧园、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等空间资源35万平方米,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相关企业落户发展。”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基础上,该区还将对现有15万平方米空间逐步腾笼换鸟,并将启动占地200余亩的新载体建设,使核心区尽快凸显成效与形象,有力支撑宁波特色型软件名城建设。 目前,宁波正谋划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宁波软件园、宁波前湾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一批重大战略举措,这批“四梁八柱”将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些重大平台中,有近半数涉及高新区,我们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黄利琴坦言。 去年获批的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助力宁波国家高新区进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平台。获批后,宁波国家高新区第一时间出台了“黄金八条”先行先试政策,涵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高端研发机构引进、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自主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创新创业投融资等八个方面。截至去年底,“黄金八条”释放政策红利近3亿元,惠及企业(人才)600余家(个)。 记者了解到,宁波国家高新区已经初步编制了《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自创区建设的整体思路、战略定位和战略路径进一步明确,并已把建设目标、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平台和项目上。 目前,宁波国家高新区正在筹备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基金将采取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担保增信等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地方政府和其他投资者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提升服务,让双创活力充分释放 在助创专员的帮助下,宁波亿诺药业有限公司从落户注册到顺利申报宁波市“泛3315计划”只用了10个工作日,公司团队和股东只从武汉来宁波跑了一次,这件事让公司董事长周平博士和他的团队交口称赞。 优化人才服务举措,打造“有温度”的人才高地。去年,宁波国家高新区出台人才帮办专员制度,目前首批16名帮办专员已实现驻点办公,为入驻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提供代办、跑腿服务。同时,针对企业人才团队的“后顾之忧”,该区积极统筹区内外资源,在家属落户、子女就学、保健就医、住房保障等领域依法合规开辟“绿色通道”。 针对企业成长中的“烦恼”,宁波国家高新区建立了管委会主要领导为队长、全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队员的“帮扶服务队”,每人联系服务1家重点企业和2家小微企业。实施以来,近140名处级以上干部走访了500余家企业,汇总了94家企业提出的困难和建议,其中一些具体问题已由帮扶干部协调解决,部分共性问题提交管委会研究。 深化改革重实效,提升服务促发展。宁波国家高新区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15个部门的审批科长和8个部门的审批科室成建制进驻服务大厅,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00%全覆盖;出台投资项目“快速审批”配套制度,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完成率100%;推进“标准地”改革,实现新批工业用地100%按照“标准地”制度供地;持续推动“证照分离”,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5个工作日,88%以上新设企业实现网上办理。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努力实现让群众和企业‘只跑一个窗’‘只上一张网’。不断推进企业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促进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工作,注重企业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营造亲商爱商的良好环境。”黄利琴表示。 本版图片由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