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0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第1版】“两建三看四要”,这是在中国农科院茶科所和黄杜村种茶专家指导下,探索出的茶园管护措施。如今走在种植基地内,每个管护人员都能流利地说出——“两建”是建好技管队伍、建好管理体系;“三看”就是“一看叶,二看草,三看茶苗少不少”;“四要”就是要掌握“追肥、亮脚、揭膜、清沟”四个要点。

    今年,我市投入帮扶资金300万元,用于茶园提升和管护。精心呵护之下,茶苗长势喜人。“存活率非常不错,很多在95%以上。”中国农科院茶科所专家肖强说,今年3月他到普安,花了四天时间把2000亩茶园实地看了个遍。

    和肖强一起来的,还有盛阿伟。“你看,上面发了7颗芽,能看见白化了。”盛阿伟蹲在茶地里,刨出茶苗查看根须,“看,这根发得多好啊,白色的就是新长的,长的有1厘米了,发了芽生了根,脱贫就有了新希望。”

    接二连三,美丽嬗变,两年之后初采亩均增收万元以上

    虽然白茶才发芽,但2000亩茶园已经让不少贫困户增了收。屯上村磨寨河组的村民罗少伍说,他家以前“一文不值”的20多亩荒坡,流转种茶一年收入就达5000多元。白沙乡种植点,卡塘村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黄锦,从去年8月开始在茶园务工,已挣得15100元。

    “目前已有235户贫困户参与茶园杂草清除、土地整理、茶苗种植、茶园管护等工作,务工费110余万元,户均增收4680元。”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土地流转和务工仅是贫困户增收途径之一,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立“贫困户共享60%、企业共享30%、合作社共享5%、土地流转户共享5%”的共享机制,“好收成还在后头,两年之后初采亩均增收最低一万元。”

    更多的变化还在酝酿发酵。在宁波帮扶工作队诚意感召下,3月15日,在距离乌龙山不远的江西坡,全球最大的绿茶出口企业——浙江茶叶集团占地100余亩的茶产业园已经开工,由宁波市政工程建设集团承建。项目总投资2.8亿元,将建设3条精深加工生产线。

    “浙茶集团主要负责茶叶加工和产品销售,对原茶统购统销,根据原料情况进行国内名优茶、内销大宗茶和出口大宗茶及深加工茶制品四种类型加工。”浙茶集团有关负责人说,预计项目投产后可实现产值4亿元,将带动1000人左右就业,人均增收7500元,实现1.1万人脱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这么好的风景资源,应该做旅游文章。”帮扶工作队队员在一次调研中的对话,激活了新的蓝图。未来,围绕两个种植基地,“茶旅结合”将带来更美的风景。白沙基地500亩茶园就建在秦汉时期的茶马古道边,而地瓜种植基地就建在乌龙山系,杜鹃遍布,风车耸立,景致迷人。

    争分夺秒,努力求变,争取到最大受赠面积2000亩

    故事的开始,要从一封信说起。去年4月9日这一天,黄杜村村支书盛阿伟等20名党员给习总书记写信,提出愿意捐献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回馈党恩,不久后得到总书记批示肯定。

    消息传出后,各地都在极力争取。以省为单位,贵州初选在列,但是我市对口帮扶的黔西南州并没有入围。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黔西南州普安县不仅得到了茶苗,而且在4个受捐地区中拿到占比最高的2000亩,成为一匹“黑马”。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宁波的机遇意识是变化的关键‘催化剂’。”回忆起一年前的情形,田宾的话语间依然带着当时的紧张气息。“去年5月25日晚上11时多,我在电话中得知,安吉考察团6月初要到贵州进行白茶捐赠选址考察,往返机票都已订好,行程安排中没有黔西南。”怎么办?事关重大,他顾不上时间已是深夜,立即与安吉县委县政府、浙茶集团等多方联系沟通,动用所有资源邀请考察团前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焦急的等待过后,好消息终于传来——考察团答应改签返程机票,到普安县看看。6月4日晚10时多,黔西南派出的车子开了5个多小时,把考察团接到普安。双方连夜商讨相关事宜,次日一早,上山实地考察。“蕨类多的地方,适合种茶叶。”在地瓜镇考察时,中茶所研究员肖强说。方健赶紧接过话头,他指着不远处的山头说:“在那座云头大山里,发现了目前世界唯一、距今100多万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普安不仅是‘中国古茶树之乡’,还是‘世界茶源地’,是种茶的好地方。”听完,盛阿伟的脸上第一次露出笑容。

    “有这样的历史,又有当下的条件,加上工作队的诚意和作风、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软硬条件都具备了,没得挑!”盛阿伟说,“这是茶的起源地,是白叶一号最好的归宿,我们娘家人放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