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政治纵深·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群众告别“健身”之问

市政协委员踊跃献策“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

文化广场内河水域“赛龙舟”
奉化江东岸运动步道
市民在体育馆里参加投篮比赛
市民利用校园体育场进行健身活动
市民在月湖公园小广场翩翩起舞
社区居民学习做广播体操

    本版撰文 龚哲明 本版摄影 丁 安

    编者按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是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让群众告别“健身”之问,是解决群众身边民生问题,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5月16日,市政协召开委员月谈会,组织政协委员和特邀专家围绕“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主题进行资政建言,真知灼见熠熠生辉。

    健身去哪儿?

    这是一个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后的新时代之问。

    如今,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宁波老百姓,已经进入关注健康、重视健身的阶段。小区、街道空地上跳广场舞的多了,公园绿地间跑步、快走的多了,篮球场、羽毛球馆、健身房挥汗如雨的多了……人们仿佛突然间明白:健康就是那无数个“0”前的“1”,没有了“1”,“0”再多也是徒劳。而健身无疑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

    人们对健身的需求突然爆发,宁波的公共体育设施够承接吗?人们健身都有地方去吗?市政协委员通过调研了解到:“健身去哪儿”难题有所缓解,但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开放利用程度不高依然是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短板,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热情不相适应。

    顶层设计 为全民健身打基础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党委、政府主导责任要担起来。”市政协委员一致认为。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工作日益重视,但仍放在民生领域相对次要的位置。各相关部门在工作推进中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我市尚未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

    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把体育场地设施重点项目纳入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的年度任务。借鉴上海、杭州等地经验,制定出台《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结合群众需求与发展趋势,将新的政策导向、创新机制写入条例,充分发挥地方性法规的指导作用。同时,研究出台我市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为增加供给、促进开放提供保障。

    委员们指出,部门是否协同配合,能不能形成工作合力,也是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加强部门协同,建立自然资源与规划、住建、城管、体育、教育等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在体育设施规划、土地出让、设施验收、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党委、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外,还需要激励全社会广泛参与,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

    “当前,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难以完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委员们认为,从国内其他城市的实践来看,破解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难题,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温州是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试点城市,这方面发展得“风生水起”,比如温州武术博物馆依靠当地企业家“接盘”改造,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武术爱好者交流切磋的重要场所;温州的庆年坊文化家园百姓健身房,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让辖区里的体育社团和志愿者参与健身房的体育健身指导,换取服务积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委员们建议,相关部门要坚持“放管服”改革,落实国家关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优惠政策,积极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要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余额购买健身服务的可行性,探索在中心城区试点城镇职工医保卡余额购买健身服务,倡导健身防病,促进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要探索发放市民健身卡,市民凭健身卡可在公共体育场馆锻炼,也可在商业体育场所刷卡健身(价格应比市场价格有10%至20%的折扣),并根据市民健身卡消费记录,每年对商业体育场所进行适当补助,提高商业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聚焦需求 为全民健身搭好台

    统计表明,2018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29平方米,高于全省2.19平方米的平均水平,较上年增长17.4%,人均数全省第三,增幅全省第二。从数据看,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在加快。但委员们指出,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如美国(人均16平方米)、日本(人均19平方米)相比,差距更大。宁波要建成“名城名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数据应该跟上。

    如何跟上?加大建设力度仍是最主要办法。

    委员们指出,要切实做好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建设,关键就是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我市早在2018年9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其中提出几项建设指标:新建小区要按规模配套室内体育设施千分之五的建设指标,新建改建公园绿地要按项目占地面积不低于百分之五配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街道(乡镇)体育综合场馆建筑面积要不低于2000平方米、社区体育场馆面积要不低于250平方米。这些规定,是今后我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要政策依据,也是破解群众身边体育设施短缺矛盾的好办法。

    “要推行‘公园+体育’模式,促进体育公园融合发展。”委员们说。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推行“公园+体育”模式,是当前我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模式和主要路径,今年体育公园建设被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委员们建议,在规划设计上,要把体育公园作为民生幸福工程和城市名片,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布局,尽可能地与周边健身步道、慢行系统连接起来,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低碳”“立体”的全民健身网络;在体育设施配置上,要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不盲目追求规模和标准,注重安全实用;在开放服务上,要将建设和管理统筹考虑,完善规章制度、安排专人加强管理,引导群众安全、文明、有序地使用,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还可以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运动休闲小镇,满足群众对身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委员们的建议为我们开了一个“脑洞”。“在城区,要积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并在新建的同时,鼓励现有的体育场馆、城市空间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建筑设施改造成体育服务综合体。在乡村,要探索建设体育运动休闲小镇,因地制宜地植入山地、户外、水上、航空、冰雪等消费引领性强、覆盖面广的室内外运动休闲场地设施,每个小镇布局多个运动休闲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休闲需求”。

    委员们还建议,要根据居民需求和实际情况规划设计城区新建、改建公共体育场项目,不盲目追求高水平,同时注重场地“一地多用”布局,提高场地利用率。要丰富体育设施内涵,除传统设施以外,增加自行车骑行、水上运动等活动的场地及适合在办公区域、商务楼宇内布置的健身设施。要明确新建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并委托给第三方运营。要做好室外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工作。及时维修、更换破损、过期的健身设施和器材。

    统筹资源 为全民健身补短板

    学校体育设施,显然是周边居民眼中的一块“大肥肉”,“就在边上太方便了”。然而,关于学校体育设施要不要向社会开放的争议,在媒体上、网络上从未停止过。

    据委员们调查,学校体育设施向居民开放确实存在诸多难题,如设施老化加速,管理负担加重,谁来为此买单?群众在锻炼中发生意外疾病、伤害,该由谁负责?少数居民文明素养欠缺,存在垃圾乱扔、烟蒂烧坏塑胶跑道、图书失窃、不受门卫管束等现象,该怎么办?正因问题重重,虽然有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但多数学校仅有田径场等少数设施对外开放,室内场馆仍没有开放。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但总量多,而且布局合理,是真正的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如何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既让群众“开心”,又让学校“放心”?委员们建议,要创新运营管理模式,通过推广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来促进学校室内场馆的开放;要制定辖区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制度及居民进校园文明守则,建立“黑名单”禁入制度,凭刷卡进入学校体育场馆;要推广公众责任险,明确居民在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由保险公司负责;要加大政府资金补助力度,用于学校安排专人加强管理及体育设备的维护与更新。

    与学校体育设施相比,城市大型公共体育设施虽然没有便利的优势,但因其功能更齐全也深受群众喜欢。然而,城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往往缺乏运营,存在长期闲置问题。据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平均利用率不到30%。

    委员们认为,必须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服务效能,使其成为居民健身的好去处之一。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专业机构开展委托运营,规范服务内容,挖掘场馆资源,鼓励发展多元业态,全面提升运营效能;要推动智慧场馆建设,建立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发布与管理平台,让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需求通过信息引导找到合适的体育场馆;还要进一步明确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范围、开放要求、开放职责和落实办法。真正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服务效能。

    “室外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是一个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委员们指出,我市在室外健身器材建设与维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室外健身器材重建设轻管理、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据统计,2018年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比为41.9%,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群经常使用室外器材进行健身,这种健身方式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室外健身器材已成为构建便民惠民的群众体育“六边工程”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成为构建10分钟健身圈的重要一环。

    委员们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通过签订责任状、服务外包、购买公众责任险等形式,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及时维修、更换破损、过期的健身设施和器材,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健身服务。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GDP的突破,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需要的是社会事业的繁荣、城市文明的提升、城市居民幸福与获得感的满足,这其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就不只是老百姓关注的民生“关键小事”,更是事关健康宁波、文明港城的未来保障。政协委员带头呼吁,各界人士共同助力,那么,相信让群众告别“健身去哪儿”之问的日子,就一定指日可待。

    评短

    重视民生从群众身边事始

    “健身去哪儿”,这是一个问题吗?小区楼下随便走走,不就是健身吗?也许你会这样想。是的,在小区楼下走走路,这也是健身。或许对不怎么重视健身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并不是问题。

    但广场舞大妈不会同意,因为跳舞需要一块较大的空地;喜欢滑滑板的小朋友不会同意,因为孩子们心中需要一块平整但不坚硬的场地;爱好打羽毛球的姑娘也不会同意,因为打羽毛球得有室内场地,才不会受自然风影响;足球小子更不会同意,因为足球场才能施展天才球艺,不小心踢碎人家玻璃那可不行……

    有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比为41.9%。相当于十人中有四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见体育锻炼是群众多么重要的一个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育锻炼就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一,与身边公共体育设施不足构成了一对社会矛盾。面对矛盾,我们必须拿出解决矛盾的勇气和担当,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差距、研究措施、补上短板,让群众真正体会到获得感。

    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既有来自一个国家、一座城市重大成就的幸福感,更有身边困难问题得到破解后的幸福感……虽然前一种幸福感持续时间更久,但后一种幸福感因为接近,所以亲切,更能被人深切地感受到。

    因此,重视民生要从群众身边事始,要从群众最大期盼始。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