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树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展厅,一本《共产党宣言》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这本《共产党宣言》出版于1920年8月,再版于9月,封面上印有马克思半身肖像。当得知保存这一部文献的人叫张人亚后,总书记询问:他后来怎样了? 张人亚是北仑霞浦人。他16岁离开宁波到上海谋生,并参加革命活动,2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我党现存第一部党章的守护者,牺牲时年仅34岁。 为了让这样一位一度“沉寂”的红色人物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让信仰的火种在共产党人中进一步得到传承,北仑区委组织部先是牵头成立了协调小组,然后又迅速发起建立了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仑区委组成的张人亚革命事迹联合调研组。他们计划奔赴全国各地,寻找“首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初心印迹,以便进一步挖掘好、宣传好张人亚的革命事迹。 跟随调研组一起寻访的还有北仑的党员作家彭素虹,她满怀激情地担负起重任——忠实记录这一重走先驱路的所见所感。她跟随联合调研组,一边行进,一边满怀激情又细致入微地记录和描摹了张人亚当年所跋涉过的漫漫长路,写成了文学传记《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 作者从“引子”“信仰之源”“信仰之路”“信仰之光”“后记”等五个维度,以情景再现和原始资料相结合印证的文学叙事方式,再现了张人亚当年为革命事业所做的一次次艰难跋涉:在上海,他不忘初心,为维护工人阶级的权益而四处奔波;在芜湖,他淡泊名利,将中央金库打理得井井有条,为党的基层组织组建尽心尽力;在瑞金,他克己奉公,坚持在恶劣环境下开展很多初创性的工作。 然而,他忽视了自己身体的健康。高烧不退、咳嗽不止、营养极度缺乏的张人亚,在获悉福建长汀正在进行错误的肃反运动、可能会导致党组织被破坏的情报后,心急如焚。出于共产党人坚定而执着的信仰,为迅速制止这一错误做法,确保长汀党组织的重生,身患重病的张人亚从瑞金紧急奔赴福建长汀。发着高烧的张人亚在寒风冷雨肆虐的途中晕倒了,最终不治,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本书中这一段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身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反复研读本书后,笔者发现,彭素虹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纪实又不陷于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在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严格、真实地还原历史的同时,又运用了电影、电视的表现手法,让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革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因此,这部传记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表现在纪实思维与审美思维关系的处理中,实现了传记文学叙事美学的创新,也让这部传记文学与以往只采用史料、资料以及采访记录方式所写成的人物传记区别开来。 2018年5月,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在出席张人亚同志12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时深情地说:“张人亚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辉煌的一生,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生动写照。” 《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这本书的推出,不仅仅是出于纪念和重温历史的目的,更是为当下提供经验,提供警醒,见识信仰的力量。这是历史对当下的叩问,是今天对昨天的回忆,是长河对源头的追寻。张人亚同志的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激励我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本文作者系宁波市作协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