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1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代,文人画的“黄金时期”

米友仁《云山图》

    顾玮 吴央央         

    特征:“取其意气所到”

    纵观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发端于两晋,以顾恺之为代表;唐代,王维的笔下就有了文人画的特色;五代之际,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个是董源,一个是巨然,他们的创作为后来的文人画提供了非常直接的艺术规范;及至宋代,出现了文同、苏轼、米芾等重要的文人画代表性人物;元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赵孟頫、柯九思、钱选等;明代文人画上升至画坛主导地位,当时有王履、周臣、文徵明、沈周等众多代表性画家;至清代,文人画依旧蓬勃发展。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陆敏珍说:“这是关于文人画发展历史的比较常见的表述,当然还有其他的说法。但毫无疑问,宋代是文人画理论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

    最早明确提出“文人画”三字的是明代画家董其昌。但在这之前,还有一个称呼叫“士人画”,它的提出者是宋代的苏轼。苏轼的文学、书法、绘画造诣都非常高,在绘画方面,他特别擅长画墨竹、怪石等。“士人画”这个术语的提出,使苏轼周围凝聚起了一批相关的实践者,也让这群人对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产生了一种强烈认同感。

    什么是文人画?学界已经有相当多的定义,陆敏珍列举了其中影响较大的几个。

    陈衡恪(又名陈师曾)在《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提出,“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滕固写了一本《唐宋绘画史》,对文人画下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士大夫作者从画工中分别出来;不以画为画,而为士大夫的余兴或消遣;从画的体制看,士大夫作者别于院体作者。

    美国学者高居翰在其各种著作中多次提到中国文人画,他在其中一本《隔江山色:元代绘画》中指出:文人画在表现手法上,初学乍练,带点笨拙;通常是水墨画;物象外表的真实感通常不具有说服力。

    陆敏珍说:“要了解文人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院体画。众所周知,宋代设有专门的机构叫画院,宋代山水画和花鸟画成就非常突出。”

    如北宋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林泉高致集》一书,其中写道:“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在郭思看来,山水画的价值在于使观者如身临其境。

    而11世纪的花鸟画,已非常重视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如著名的《梅竹聚禽》图,表面看似凌乱,实际上却非常有层次感,群鸟各自栖息在枝头,细节精妙无比,每个独立的元素都很真实。

    画画是为了什么?在文人画之前,人们追求的是“画得像,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苏轼等人却提出了跟这一理论截然不同的说法。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汉杰真士人画也。”汉杰是苏轼的朋友。此段文字是说,观士人画就好像看尽了天下马一样,看的是意。而画工所画无非是一些鞭策、皮毛、槽枥、草料,一点都不好看。

    究竟什么是文人画?陆敏珍说:“事实上,关于文人画实在给不出一个非常贴切的定义,但可以给出文人画的若干特征。”第一,就像几位学者定义的那样,文人画是为了区别画工画(院体画)而提出来的。第二,文人画虽然被当作一个画派,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它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北宋的文人画一开始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艺术风格,有些人画山水,有些人画木竹,有些人画梅兰,有些人喜欢奇石,还有些人喜欢墨花、墨禽。到了南宋,梅、兰、竹、菊深受大家喜爱,以至有了“四君子”的说法。为什么受欢迎?因为梅兰竹菊跟文学相关,它们成了具有文化涵义的东西,备受文人的推崇,因而在文人画题材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陆敏珍总结说,“文人画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创作:贵在“妙而不真”

    宋代文人画刚兴起之时,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实践,这个群体的中心人物当然是士人画的提出者苏轼,此外还有米芾、文同、李公麟、王诜等人,他们将文人画与院体画划出了一条鲜明的界限,并将文人画带入“黄金时期”。

    其实早在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就以自己是画师而感到羞耻,他的故事在《新唐书》里有记载。苏轼在文章中以阎立本的故事为例子,多次提到一句话,“阎立本始以文学进身,卒蒙画师之耻。使立本如子敬之高,其谁敢以画师使之?使立本如千里之达,其谁能以画师辱之?”

    此外,苏轼为朱象先的画作题跋时这样评价道:“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这是苏轼所概括的文人画的特征之一,“我画画,但我不卖”。

    文人画不求卖,但可以赠给知己。苏轼当年曾经赠给米芾一幅画,按米芾的说法,画是苏轼当场创作并施赠给他的,后来被王诜借去不还。米芾也一再强调说,我的画是送给知音的。跟求画有关的一个著名例子发生在文同身上。“文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韈材。’”

    文人作画和专业画师有何不同?陆敏珍介绍:“专业画师作画时,要谋篇布局,要遵守某种法度。如以《早春图》出名的郭熙,绘画时要选一个幽静的地方,要窗明几净,要焚香左右,而且要凝神静气,由此才能够动笔。”而文人作画的时候,“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这是米芾说的。意思是我拿起笔就开始画了,画了以后,样子相不相似不打紧,意思相当就可以了。

    文人一般在什么情形下作画呢?陆敏珍说,最典型的一个事件是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等人集会西园,时人画为《西园雅集图》,这幅画毫无疑问是信笔作之。

    跟朋友聚会,酒喝到一半,拿起笔就开始作画了,这在苏轼的生活中是常态。有一次,苏轼到别人家做客,饮酒之后,把画画在了白墙上。主人不但没骂他,反而写了一首诗谢谢他,还送了一柄古铜剑。苏轼和诗一首,诗的题目就叫《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简直就是对当时情景的一个白描。除了朋友聚会,文人还喜欢在临别之际作画。如李公麟的一个朋友去安徽赴任,他画了一幅《阳关图》。有人评价说:“古人送行赠以言,李君送行兼以画。”总之,文人作画,多是即兴挥毫。

    苏东坡的竹画非常有名,明人孙鑛这样评价,“东坡之竹,妙而不真。”苏轼自己也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文人画家的理想不是要让观者产生“亲临山水现场”的感觉,而是要揭示艺术家的想法和感受,所以,他们更注重“借形来寓意”。“妙而不真”,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文人画的创作原则。

    文人画家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米点山水”。米芾作画的时候特别喜欢用墨点来构成山水,这就是后世所称的“米点”,这一技法在其子米友仁手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米点”看似简单,但易学难精,以米友仁的《云山图》为例,画中的山峰、树木、禾苗、云雾等,因“米点”尽显朦胧、空灵之美。

    陆敏珍说:“文人画不再局限于绘画对象本身,强调的是从个人经历中摆脱出来,去追求事物普遍的法则。”

    苏轼、文同、米芾等一群人在倡导文人画的时候,是源于对院体画的不满,他们不会想到,在后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文人画在文坛中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文人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基础。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陆敏珍,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德国基尔大学访问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已出版专著与译著多部,并在《历史研究》等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项。

    天一阁博物馆供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