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1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宁波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新中国70年宁波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大跨越

    记者 陈 敏 

    宁波人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有数据为证:

    2018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1岁,比全国平均水平(77岁)高出4.6岁;

    全市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2.39/10万,婴儿死亡率1.98‰,死亡率之低,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05.95/10万,报告死亡率0.63/10万,比2017年下降了18.02%。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地处改革开放前哨的宁波人,秉承改革创新精神,一次又一次改写着宁波医疗卫生发展史,为一代又一代宁波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从缺医少药到人人享有医保

    崭新的大楼,智能化的医疗设备,上下楼还配备了电梯……童冲飞老人每次来到江北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大楼,便会由衷地感到自豪。“从没想过,以前破破烂烂的乡村卫生院,现在建设得像城里的大医院一样。”

    70年的砥砺奋进,70年的春风化雨,宁波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20世纪初,我市百姓缺医少药,民不聊生。除少数中医中药外,只有屈指可数几家由地方士绅、政府开办的私立、公立医院:大美浸会医院、保黎医院、普仁医院、鄞县公立医院等。

    据《宁波卫生志》,1949年宁波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5个,其中医院15所,病床556张,卫生技术人员927人。农村的医疗条件更是可怜,老卫生工作人员裘孟阳回忆说,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卫生院仅有的医疗设备是“三大件”:听筒、血压计、体温计,而且血压计十有八九是坏掉的。

    1949年以后,国家投入发展卫生事业,陆续新建了一批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医学教育、药品检验等专业机构。据统计,截至1999年,全市已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61个,拥有床位1379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872人;到2018年底,宁波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252家,其中医院170家,医院中三甲医院8家,三乙医院12家,无论是三级医院数量还是三甲医院数量均高居浙江省之首。

    70年后的今天,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服务不再是梦想。目前,宁波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37家、村卫生室1870家,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已基本建成。2011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探索工作,从2015年起全面实施。目前,全市家庭医生再签约居民125.3万人。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曾是农民看病负担重的一个形象比喻。20世纪70年代末,各县农村普遍开办了合作医疗。而从2017年1月1日起,我市农村和城镇居民统一并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从此,“农村人”可以享受同“城市人”一样的医保待遇。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我市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整体水平连续多年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目前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有效缓解了参保人员因病致贫问题。

    同时,我市自2004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已三次通过复审。

    看病越来越方便,医疗保障力度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极大地提高了宁波人的幸福指数。市卫健委对城乡居民的测评表明: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满意率达到96%。

    从做胃脾切除到肝肾移植

    沧海桑田70年,宁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一幢幢医院大楼拔地而起,一台台领先于国际水平的医疗设备落户医院,名医生名专家雨后春笋般涌现,医疗技术水平飞速提高,宁波人看大病动手术不用再往外跑了。

    1951年,裘孟阳就职于原市卫生局。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依然记得,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十分有限,一般只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且医疗设备简陋。老市区医疗机构仅有一些小型X光机、显微镜等简单仪器,直到1983年,市政府拨款40万元为宁波市第一医院配置了一台黑白B超,这是宁波地区第一台B超。

    今天,宁波各大医院拥有堪与国外同类城市医院相媲美的设备,先进的麻醉机、高频电刀、超声刀、腹腔镜,一流的电子胃镜、全身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PET-CT……“宁波今天的医疗卫生事业,同解放初相比,一个是天,一个是地。”裘孟阳老人深有感触地说。

    当时,宁波最像样的医院就是历史最悠久的华美医院,但解放初华美医院也只能做胃、脾切除等一般的上腹部手术。

    如今,以往需要送往外地的疑难重危患者,已可在本市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一组数据足以证明今天宁波的医疗技术水平:李惠利医院每年完成心脏手术约550例,在全省居第三位;鄞州二院每年成功实施肾移植约50例;李惠利东部医院至今完成肝脏移植手术160多例,手术成功率超过95%;市一院心血管内科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宁波市第二医院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临床肿瘤学研究并通过对基因的监测用于肿瘤诊断……

    截至目前,我市医疗卫生系统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中医内分泌科)、省级重点(扶植)学科4个(不含中医)、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市共建学科10个(不含中医)、市级医疗卫生品牌学科10个(含中医)、市级重点(扶植)学科40个(含中医)、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区域专病中心16个。仅2018年,获得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登记101项(含中医),科技获奖36项(含中医),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01篇(含中医)。

    去年1月8日,由宁波明州医院有限公司和宁波市第六医院参与完成的“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项目,捧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项目历经25年研究,攻克了多个关键技术难点,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1000余名脊柱严重创伤者因为宁波医生的这项科研,重新站了起来。

    前进中的宁波医疗卫生事业更是战胜了一场又一场疫病。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大爆发、2013年到2015年的禽流感、再到2018年的登革热……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宁波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下,烟消云散。

    从排队挂号到智慧医疗

    看医生难,看医生烦。在80岁的陈大爷印象中,看医生一定得早早赶到医院,排长队挂号,排队几个小时看医生,看好医生还得排队付费、做检查……可令陈大爷惊讶不已的是,现在看医生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点点手机完成了挂号、付费,几点看医生医院会通过手机通知病人,还可以通过“云医院”“云诊室”跟医生交流……

    陈大爷不知道,智慧医疗的开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

    2011年,宁波启动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这一项目先后被列为“智慧宁波”和“智慧浙江”建设试点项目。今天,宁波人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就医新方式带来的方便。

    看病排队时间短了。分时段预约、诊间结算、刷脸支付……这几年,我市依托智慧医疗建设,不断推出各种便民举措。

    检查不用重复做了。我市有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中心连通了全市15家医院,并接通了“云医院”;可完成11个亚专科病理诊断,1GB的数字病理切片几分钟就可上传完成。10个区县(市)的卫生信息平台已全部建成,连通至村卫生室,通过这一平台,全市的健康档案可共享调阅,跨医疗机构就医可信息共享、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看病不一定要跑医院了。2014年9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云医院”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44家远程会诊中心、273个“云诊室”,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了远程会诊中心。患者上网向医生预约时间,医生通过网络视频或电话问诊、开处方,处方药物快递上门——一种全新的“云看病”方式,开始走进宁波人的日常生活。截至目前,吸纳全市80%医疗机构的“云医院”平台已开设32个专病专科,累计注册患者近23万人,为72.5万人次提供在线咨询及配送药服务,最高日处方量突破8000张。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市卫生系统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路:耗材采购宁波规则、智慧健康宁波模式、医疗纠纷宁波解法……在推动宁波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破解医改难题提供了宁波样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