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逢理(左)在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孙吉晶 摄) |
家、镇卫生院、敬老院,这是宁海岔路高塘村村民娄逢理大多数日子的生活轨迹。 2010年,在素不相识好心人的帮助下,躺了两年的娄逢理重新站立起来。从那时起,他立下一句誓言:“走到哪,就要把好事做到哪。” 一诺千金。娄逢理坚守初心,力所能及帮助别人,成为一名“全职义工”。近10年来,他义务照顾200多位老人,并为其中11位送终。 娄逢理以凡人善举,温暖了很多人,也凝聚了一群志愿者。 今年6月5日,娄逢理获得第六届宁波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称号。 记 者 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 蒋 攀 通讯员 李 昱 ■一次受助 改变了他的生活 6月8日7时左右,娄逢理和往常一样来到岔路镇卫生院住院部。他推开一间病房门,看到一名病人躺在床上,一位老人坐在边上。娄逢理走了进去,交谈中得知病人是桑洲镇村民卢某。卢某患直肠癌,两天前住到了卫生院。在住院部扫地的一位阿姨告诉娄逢理,卢某已离婚,也没有儿女,现在全靠70多岁的母亲照料。而且家庭条件也不好,每个月拿低保维持生活。 听到这些,娄逢理二话不说,取来寄存在医院里的钢丝床和被褥,搬进了卢某的病房。 晚上,卢某痛得睡不着时,娄逢理就不时起来帮他按摩。刚开始两个晚上,娄逢理没怎么合过眼;白天,娄逢理为病人擦身换洗,买早点以及中午和晚上吃的菜。卢某说喜欢吃肥肉,他就去买。卢某母亲给他钱,他也不要。“他家里比我还困难,我不能收。”娄逢理说,住几天,他就帮几天。 卢某只是娄逢理贴心照顾的人之一。 在成为一名“全职义工”前,今年46岁的娄逢理的生活和普通农民没有两样,他出生在高塘村,做过木匠,日子过得清贫,但还算安稳。因为女儿读书需要,后来全家从山上搬到了岔路镇上,租住在上畈村。 2008年三四月间,娄逢理感觉浑身乏力,一站起来就会晕倒。遍访宁海、宁波各大医院,查不出病因。 一个正当盛年的壮劳力,只能眼睁睁躺在床上。看着妻子带着两个女儿艰难生活,又没钱看病,娄逢理心里充满自卑和绝望。2009年12月25日,娄逢理被确诊患风湿性心脏病。 2010年的一天,娄逢理在网上看到了宁波学雷锋联合会会长吴在明的事迹,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吴在明的微博下留言,简单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和心境,并留了电话。想不到,吴在明当晚就打来电话。素不相识的两个人,聊了两个多小时。 没过多久,吴在明联系上了远在北京的“当代雷锋”孙茂芳。孙茂芳给娄逢理打来电话,告诉说,这个病不是什么大病,他会提供帮助,让娄逢理把病情资料寄到北京。 孙茂芳请专家会诊,为娄逢理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不仅如此,孙茂芳还隔一两天打来电话,安慰、鼓励娄逢理。 在他们的帮助下,娄逢理一点点好起来,能够下地了。这让娄逢理异常兴奋。 随着病情好转,娄逢理逐渐摆脱自暴自弃的心理,开始阅读孙茂芳、吴在明的日记,学习雷锋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等我身体好了,一定要做一个像你们那样有爱心的人。”在和孙茂芳、吴在明的通话中,娄逢理几次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我身体弱,只能帮助比我还要弱的老年人。”娄逢理对自己说。 刚开始时,娄逢理来到车站,为不认识路的人带路、搀扶老年人。后来,娄逢理成了镇卫生院的常客。他每天一早到卫生院报到,帮老人拿报告单、取药,送独自来看病的老人回家,陪护无人照顾的住院老人…… 娄逢理还印制了名片,分发给需要的病人。他买来一辆三轮车,接送看病老人。 “8年了,一直是逢理照顾我,每次看病都靠他。有几次我发高烧大小便失禁,逢理又是换洗,又是找医生,一直忙到半夜,简直比亲人还好。”胡明导是位矽肺病人,经常要上医院。 去年,娄逢理得知老人的儿子在杭州完成肾移植手术,请不起护工,又赶去杭州护理,一去就是几个月。 6年前,娄逢理开始到镇敬老院帮忙,为生活在这里的老人量血压、喂饭、买药。有时为了省几毛钱,他货比三家,直至买到最便宜的药。“敬老院志愿者不少,但像娄逢理这样几乎每天来的人只有一个。”岔路镇敬老院院长葛明贵说。 ■我帮助别人 社会也在帮我 走进娄逢理租住的房子,房间里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和家具。 娄逢理的妻子患有癔症,需常年服药。两个女儿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家庭唯一的收入就是低保金。 曾有热心人提议筹资让他开家小店,有的让他去企业当门卫;5年前,镇敬老院想让他到敬老院工作,既能照顾老人,又有了一份工资。但都被娄逢理婉言谢绝了。“孙茂芳说过,做好事不能有功利思想。我可以一辈子为你服务,但不能要你一根草。”娄逢理说。 出门办事自掏车费,碰到更困难的人还得贴钱,家里的事情不管不顾……曾几何时,周边的村民风言风语,都说娄逢理脑子有问题。家里人对此也无法理解,还带他去做过精神鉴定。 娄逢理开导妻子:“想当年我们绝望无助的时候,别人为了我的治疗和费用想尽办法。如今我无以为报,只有把他们的善举接力下去。” 2012年,在娄逢理最困难的时候,政府部门给他办理了低保。两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学校能免的都免了,还有社会上的好心人结对。这更加坚定了他做好事的信念,“我不能白享受低保,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事。” 岔路湖头村村民葛为敢是娄逢理曾经照顾了5年的一位孤寡老人,老人双目失明,脾气古怪。后来,老人又得了脑梗。在娄逢理的精心陪护下,老人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临终前一个月,葛为敢已无法下床,一晚上要换六七次尿不湿,亲属照料了一夜,最后还是让娄逢理来照顾。老人去世后留下4万元存款,亲属主张把这笔钱留给娄逢理,被他拒绝了。“如果为了钱,我做护工好了。”娄逢理说。 如今,娄逢理的家人也都默默支持着他的善举。有时候,在卫生院住院的病人想吃点啥菜,娄逢理打电话让妻子烧。妻子烧好后,还会送过来。 住在山上的岳父经常把自己种的农产品,让女儿拿到集市上去卖,以补贴娄逢理一家的开支。 在节假日,娄逢理的两个女儿有时会和父亲一起来到敬老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8年2月,娄逢理在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近十年来,娄逢理用自己的行动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岔路镇相继成立了阳光公益志愿服务队和红岩谷志愿服务队。其中,红岩谷志愿服务队由高塘村60多名年轻人组成,他们平时在外工作,只要服务队有活动,大家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村里参加。 ■记录病情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 在娄逢理家的玻璃柜里,堆放着上百本本子,除了摘抄孙茂芳的日记,大部分记录的是他照料过的病人的病情和护理提示。 今天吃什么,吃多少,大小便量多少;几点发烧,打针后情况咋样……这些有关病人的点点滴滴,娄逢理都记在本子上。白天没有空,他就晚上回到家里再整理。有时碰到不懂的地方,他向医生请教。娄逢理说,万一病情变化,便于及时和医生沟通。 葛更达曾是娄逢理陪护的对象。有一次,陪老人打好点滴已是午夜,疲惫不堪的娄逢理不久睡着了。凌晨2点,老人偷偷地溜到阳台,不小心摔倒在地,所幸只擦破点皮。但娄逢理心里很难受,在本子上写道:“凌晨老人摔倒了,我在陪护中……”以此提醒自己,以后要小心再小心。 还有一次,娄逢理看到住院部一位70多岁的老人没吃早饭,就买来豆沙包给她吃。后来医生告诉他,这位老人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娄逢理很是自责。这也促使他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岔路镇卫生院住院部主任陈邦槐说:“娄逢理照料病人无微不至,很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