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开放周刊·大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2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杭甬“双城记”到甬绍“一家亲”

杭绍甬一体化,这篇文章怎样写?

“宁波·绍兴周”上一批项目签约。  (沈志翔 俞永均 摄)
“宁波·绍兴周”人才交流合作大会。(章斌 摄)

    杭绍甬三市要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为牵引,聚焦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共建一批紧密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共同提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质量,联合切分数字经济巨大的市场“蛋糕”。

    杭绍甬三地要进一步深化创新链协作,加强杭州城西、绍兴、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对接,创新科研机构合作模式,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制约,推进创新券“通用通兑”,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协同推进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建设。

    记 者 俞永均

    打开中国地图,烟波浩渺的杭州湾分布着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有人说,中国经济最活跃的杭州湾两岸是长三角的“金南翼”,而杭绍甬又是杭州湾的“金南翼”。

    无疑,写好杭绍甬一体化这篇文章,既可为画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笔画”增色添彩,同时也为浙江经济发展找到了增长新引擎和转型密码。

    杭州是省会城市,宁波是计划单列市,两城在数字经济、文创产业、港口经济、对外贸易、智能制造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勉励宁波,与杭州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

    宁波与绍兴同处杭州湾南岸,同在宁绍平原,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本周举行的“宁波·绍兴周”活动,更是让东方大港与东方水城紧紧地握手。

    “双方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我省大湾区建设,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谋深做实甬绍一体化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高水平互利共赢发展。”6月18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在与绍兴市党政代表团座谈交流时说。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深入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三城应该如何书写一体化这篇文章?

    好邻居:

    从互联互通到一体化

    今年4月,跨曹娥江大桥绍兴滨海侧栈桥先行工程获批,标志着杭绍甬智慧高速先行工程全面启动。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又称杭甬高速复线,经杭州萧山、大江东新城、绍兴到宁波,是杭州到宁波的又一快捷通道。

    据了解,该智慧高速公路设计时速预计突破120公里,将支持自动驾驶、边通车边无线充电等“未来科技”,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工程,是浙江省大湾区大通道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城市群一体化首先是交通一体化。”省发改委相关专家指出,杭州、绍兴、宁波三地的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在同城化的覆盖半径内。从目前情况看,宁波西进的两条主要通道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都经过绍兴,交通互联互通正在加速推进。

    “小黄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将甬绍先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经过上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两市在地理区位、人文习俗、历史沿革以及经济民生等各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表示,“我们将以城际交通互联为突破口,协同打造甬绍开放大格局。”

    据马卫光介绍,今年绍兴要大力实施一批“联甬”交通项目,全力建设金甬铁路、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加快推动甬绍城际线贯通运营,积极谋划沪嘉甬铁路绍余支线、甬金高速复线和杭甬高速智能化改造,努力形成甬绍一体一小时交通圈,着力构建一体高效、无缝衔接的大湾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宁波方面,重点是加快海港、空港、陆港联动发展。包括:加快宁波舟山港国际一流现代化枢纽港建设步伐,深化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提升宁波都市区港口辐射能级;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的基础上,今年T2航站楼将建成投用,下一步要加快谋划宁波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推进金甬铁路、沪嘉甬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加紧谋划沪甬跨海交通通道,推动形成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能仅仅限于传统的公路、铁路、机场等,还要推进信息网络系统联通。记者从绍兴市发改局获悉,绍兴将积极对接宁波5G建设,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两地设施联通、标准连接、信息联网、企业联盟,构筑甬绍5G新信息高速公路。

    好伙伴:

    共建杭州湾产业带

    当前,杭州正在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宁波是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绍兴是浙江的工业重镇。杭绍甬三地主导产业既有梯度,又有错位度,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去年9月,绍兴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绍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该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围绕产业接轨、平台对接,加强绍兴企业与宁波在精细化工等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承接宁波高端设备、智能制造、小家电、模具等方面产业溢出,形成紧密型供应链合作关系,让绍兴成为宁波高端制造的协作区,共同开拓新市场。

    纺织服装产业是宁波和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宁波是中国“红帮裁缝”诞生地,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万余家,年产服装18亿件,年产值近1200亿元。绍兴有全球最大的服装面料市场——中国轻纺城,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纺织产品在这里交易,2018年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成交额超2200亿元。

    此次“宁波·绍兴周”活动,专门安排了“丝路柯桥·布满全球”走进宁波专场。“过去宁波服装产业与柯桥纺织企业缺乏深入沟通,合作不是很多。”宁波市服装协会定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姚玉莲说,这个活动拓宽了两座城市纺织服装产业之间的合作空间,将促成浙江省纺织服装行业上下游产业的一次深度合作与探索。活动现场,中国轻纺城建管委与宁波市服装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先进智造方面,甬绍两地合作空间很大。“宁波·绍兴周”期间,绍兴市党政代表团专门考察了宁波杭州湾新区、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余姚奇点机器人体验馆等。宁波杭州湾新区和绍兴滨海新城还签订了战略合作关系框架协议,就汽车制造、现代医药等优势产业达成共识,携手打造杭州湾先进智造“万亩千亿”大平台。

    再来看杭州市,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是它的强项,与甬绍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在加强新经济新业态培育方面,宁波、绍兴都需要向杭州学习。与此同时,杭州和宁波都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杭州重在建设全国“网上丝绸之路”,宁波则依托港口优势和以发达的制造业支撑,做大做强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杭绍甬三城要错位竞争,优势互补,以数字经济串起三地数字经贸纽带,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开拓全球新市场。”省发改委专家表示。

    这位专家还建议,杭绍甬三市要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为牵引,聚焦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共建一批紧密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共同提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质量,联合切分数字经济巨大的市场“蛋糕”。

    好朋友:

    生态绿色一体化

    杭州有西湖,绍兴有东湖,宁波有东钱湖。从历史上看,杭绍甬三地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城市气质相近,特别是杭甬运河贯穿三市。2013年,西连京杭大运河、东接北仑港的杭甬运河实现全线通航,让“山阴古水道”绍兴终于有了出海口。

    近年来,甬绍两地深入实施浙东引水工程、钦寸水库共建共享工程。目前,绍兴汤浦水库已向慈溪稳定供水,年内可实现钦寸水库向宁波供水。据了解,钦寸水库位于曹娥江支流黄泽江中段,由宁波市与新昌县合作共建,通过输水隧洞送往位于奉化区溪口镇的亭下水库,再通过支流输送到宁波城区,每年可向宁波提供1.26亿立方米优质水。

    “甬绍平原是我省几大平原之一,水系相通,山水田林路一脉相承,这几年更是实施共饮‘一江水’计划。”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认为,甬绍生态环境保护休戚相关,绿色共享发展前景无限,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背景下,两地要共创甬绍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具体来说,宁波和绍兴需要在四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高起点共编甬绍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创建规划;二是突出“水资源污染高质量共治、优质水资源共保共享”与陆海生态全域旅游市场共育等绿色产业协同发展两大主题,开展务实合作;三是建立市级党委政府高层互访协调、县(市、区)自觉落实、市场主体与市民积极参与的互动机制。

    建设杭绍甬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龙头企业要打头阵。“我们将以‘创建绿色企业,成就舒适生活’为使命,当好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主力军。”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建荣表示,申洲将不断改进生产管理模式,实施染色设备更新,开展天然气锅炉改造,促进技术创新,努力成为全球最佳的服饰运营商。

    好愿景:

    建设国家级科创中心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6月18日召开的绍兴开放发展推介大会上,绍兴市科技局局长王辉在推介绍兴科创大走廊时,顺口吟出白落梅的诗。据他介绍,绍兴科创大走廊将全面优化创新链空间布局,主动对接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三大科技大走廊。

    专家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级的科创中心,从之前产业链中低端的“世界工厂”向科创中心转型,而科创中心的建设方向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今年1月,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0家。

    近日,省委书记车俊在全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指出,要积极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的新形势,立足当地、服务全省、影响全国,着力构建跨行政区域的综合体创新服务合作机制,促进科技平台、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发挥已有综合体对周边产业辐射作用。

    在上述背景下,杭绍甬三地要进一步深化创新链协作,加强杭州城西、绍兴、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对接,创新科研机构合作模式,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制约,推进创新券“通用通兑”,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协同推进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建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