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决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

——解读宁波节能降耗年度账本

    绿色永驻,发展永续。

    去年5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宁波爱“金山”,也爱“青山”,始终坚持以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为核心,通过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挖掘节能潜力、拓展用能空间等系列“组合拳”,不遗余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去年以来,宁波全力实施“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全面加强能源“双控”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进展。全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1%,3年累计下降6.3%;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2.6%,实现了自2016年以来持续两年大幅好转。全年淘汰改造燃煤锅炉22台,全面完成落后煤气发生炉的淘汰改造工作,管道天然气累计用气量同比增长9.56%,达25.8亿方,可再生资源累计发电总量同比增长45.4%,达40.1亿千瓦时……

    控源头 把住用能“总开关”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但能源并非“想用多少就能用多少”。对于“用能大市”宁波来说,做好能源“双控”工作尤显重要。

    为了把有限的能源“用在刀刃”上,宁波近年来不断强化新增用能管理,从源头上严控“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项目。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十三五”能源“双控”任务目标,与14个区县(市)政府(管委会)、11个市级重点涉能部门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向191家市级重点用能企业(单位)下达节能目标任务书。

    区域能评改革,是源头预防的一项创新举措。按照全省要求,宁波全面深化“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改革,切实加强对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节能审查,严格落实能评全过程监管,坚决查处超限额审批、未批先建、披建不符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序开展水泥、铸造等高耗能行业的错峰生产。

    对“两高一低”项目拧紧用能“开关”,宁波还坚决打破已经存在的“坛坛罐罐”,扎实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全力通过产业升级推动结构节能。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涉及企业184家,整治提升企业(手工作坊)2178家,淘汰改造22台35蒸吨/时及以下锅炉,全面完成铸造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整治。

    向优质项目合理打开用能“开关”,是宁波推动结构节能的另一维度。去年,我市全力推动能耗水平先进、经济效益突出、行业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872.1亿元,同比增长近7%,占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50%,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近55%。

    优存量 推动GDP少“黑”多“绿”

    千方百计控好增量的同时,宁波积极优化用能存量,在提升GDP“含绿量”上下硬功夫、苦功夫。

    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是优化存量的必然选择,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17年,我市发布《宁波市规上工业企业“能效倍增”三年行动计划》,以能效诊断为切入点,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淘汰落后等工作。全年实施市级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613个,总投资43.7亿元,实现节能量51万吨标准煤。

    绿色制造,是提升GDP“含绿量”的重要举措。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五大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全覆盖”,入围数量全国领先。

    除了绿色制造,我市还优化交通节能、强化建筑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去年,全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水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均实现下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为了少“黑”多“绿”,我市还大力加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去年,全市规上用煤(不含焦炭)企业184家,同比减少了217家,煤耗总量同比基本持平。

    大力削减煤炭用量,归根究底,就是要加快煤炭消费替代品的研发与设施建设,让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煤炭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的位置。

    去年,全市管道天然气累计用气量25.8亿方,同比增长9.56%;全年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总量40.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40%,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17%,占比提升2.18个百分点。景区基础设施、餐饮、交通、照明等领域全面实施电能替代。累计完成月湖天一阁、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等10个全电景区和56个全电民宿建设,完成电采暖推广5016套。

    建机制 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

    “用能权也是发展权”。近年来,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天花板”下,宁波积极探索“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合力,全力推动节能降耗迈上新台阶。

    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我市积极构建市场化机制促进节能降耗。为了加速资金要素流动,去年我市共引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7项,引入资金859万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引导扶持作用。

    创新要素配置,宁波还创新开展了“亩均论英雄”,以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为依托,发挥“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的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根据企业“成绩单”,实施差别化电价,是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举措之一。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能效倍增”等工作的同时,有效利用差别电价,对于征收的高能耗行业差别电价资金统一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扶持资金中。

    节能降耗任重道远,市节能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唯有咬紧牙关、奋力前行,才能爬坡过坎,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2019宁波 节能降耗作战图

    力争201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与上一年相比下降7.3%,能源消耗总量持平;地方煤炭消耗量控制在1240.1万吨以内……  按照计划,我市今年将通过实施“能效倍增”三年行动、工业企业屋顶光伏建设行动、能源“双控”目标预警应急处置行动等专项行动,深度挖掘企业节能潜力,不断优化存量用能,切实增强预警处置能力,确保完成能耗强度目标。

    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引领,我市今年将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全面改造升级宁波市能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强化用能数据在线监测、节能技术(产品)推广、节能目标预警等功能,有效提高能源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水平。

    石化、造纸、钢铁、水泥、火电等行业仍是我市今年能源“双控”的重点。按照计划,我市将围绕工业行业电机能效提升、空压机能效提升、锅炉热效率提升、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技改力度,提升能效水平。力争2019年组织实施市级重点节能改造项目300个以上,实现节能量50万吨以上标准煤。

    按照计划,我市还将加强对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工作的指导与督促,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各重点领域年内要实施至少一个以上节能专项行动,使能源“双控”工作真正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同时,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打赢蓝天保卫战。

    节能降耗宁波亮点

    ■绿色交通宁波先行

    绿色交通是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宁波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构筑了“公交开路、轨道铺路、自行车上路、出租车拓路”的“四车一体”大公交体系,为服务交通民生和支撑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港口枢纽化、集约化、现代化加快发展,实现了绿色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分公司成功入围“亚太绿色港口奖励计划”,是我国唯一上榜的集装箱码头公司。短短四年,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年节能量约4.4万吨标准煤,替代燃料约7.9万吨标准油,年减少碳排放25万吨,到2018年底,基本建成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为美丽宁波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今年,宁波通过国家大考,成为绿色交通城市。

    ■公共机构节能标杆

    与2015年相比,2018年全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10.61%,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9.98%,人均用水量下降15.49%,超额完成了“十三五”期间节能量目标的进度要求,累计节能2.1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61万吨,走在我市各行业节能前列。

    ■渔光互补光伏发电

    周巷水库、长河水库2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水域面积4492亩,总投资18亿元,是迄今为止在水库上建成的国内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太阳能发电站。

    电站所发电量全部接入国家电网220千伏庵东虹桥变,年发电总量2.2亿千瓦时相当于慈溪市1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一年可节约标准煤7.04万吨。

    ■全电景区先行先试

    作为宁波市首个“全电景区”,天一阁·月湖景区率先完成办公区域电气化改造项目,实现景区电能“全覆盖”。目前景区不仅游船、环卫车都改用电,连炊具也全换上了电磁炉。经测算,景区实施全电改造后,平均每年可减少使用标煤1.0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4万吨,相当于多种下4350棵树。

    ■绿色建筑示范引领

    采用光伏发电、雨水收集利用、屋顶绿化、外墙外保温等技术对市行政中心等一批机关办公建筑试点改造,建立不同绿色建筑技术的节能示范项目,引领推广技术应用;采用新型辐射吊顶及新风系统,预计比传统空调减少30%以上的能耗……为提高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能效,去年,我市设立了一批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

    据了解,中国城市规模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宁波子项目总投资5780万美元,其中全球环境基金赠款350万美元。项目实施时间为2013年至2019年,内容包括促进低碳宜居的城市形态发展、提高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能效,以及绿色建筑示范等。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宁波大学科技服务大楼和宁波首创厨余垃圾处理厂各获赠款70万美元。宁波大学科技服务大楼已于去年3月交付使用,宁波首创厨余垃圾处理厂现已投入试运行。

    撰文 易鹤 张凯凯 王劭冰 图片由市能源局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