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温州港首次启动汽车滚装业务。此前,该港专门赴宁波舟山港梅西滚装码头学习相关知识。 (邱俏璐 俞永均 摄) |
|
宁波杭州湾新区正在创建沪甬合作示范区。(虞昌胜 摄) |
记者 易 鹤 见习记者 张凯凯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走过近37个年头的时候,迸发出惊人的能量——2019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跑出了多年未见的加速度。各种城市层面、智库层面、企业层面的研究和创新平台竞相涌现。
紧扣这一趋势,6月21日,我省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全面部署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加快推动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
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浙江“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翼,宁波该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先谋先干,发挥优势,在抢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当好“弄潮儿”?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的回答铿锵有力:“宁波一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拉高标杆争一流,真抓实干谱新篇,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同步推进绍甬、甬舟一体化,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中交出高分答卷、作出积极贡献。”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是关键。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互联互通水平较高。但区域交通运输网络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沿海高铁还有不少“断头路”。
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告诉记者,无论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还是加快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当下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区域间交通的沟通不对称、发展不均衡问题。
从基础设施来看,这些年长三角各城市都很重视交通设施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一再加大。不过,区域城市间的通道目前仍以高速公路为主,区域交通有效供给能力仍显不足,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数量明显不够。
以上海与宁波为例,两地之间虽然已经建成杭州湾大桥、嘉绍大桥这两座高速公路桥,但目前还缺少铁路,无法满足两地百姓快速通达的需求。
从整体来看,长三角交通发展的一体化程度也不够均衡。沈满洪认为,长三角不同都市圈的发展战略与侧重点各不相同,导致政策、法规体系不尽统一;在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也缺少统筹协调机制,容易造成规划资源的浪费。
目前,宁波正在全力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而对外通道难以支撑义甬舟物流大通道等持续增长的需求。
产业规划专家、宁波市滨海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朱友君认为,对于宁波而言,抢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交通在区域合作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统筹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能源设施、信息网络等互联互建,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以铁路为例,可以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推进沪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等项目前期和开工建设,谋划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杭甬城际铁路等一批提高宁波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的重大项目,形成长三角城市群两小时、沪甬一小时交通圈,努力成为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
共筑长三角制造高地
长期以来,产业“同质化竞争”是制约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浙江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宁波如何拥抱“新竞合时代”?
“宁波需要以更高站位的竞合新思维迎接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新时代。”沈满洪说,苏州的经验值得宁波借鉴。去年12月14日,上海苏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开网启动,这是长三角首个两地共建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从此,无论是上海企业想找苏州的科技资源,还是苏州企业想找上海的科技资源,都会链接到同一个网络页面。
为什么是苏州迈出了与上海科技资源深度融合的第一步?去年底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分中心给出了答案:最近三年,近1800家苏州企业共享使用了上海65家服务机构的近540台/套大型科学仪器,涉及样品12.3万件,共享服务机时14.2万小时,对彼此的合作意愿在长三角城市中名列前茅。
创新一张网、产业一盘棋,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行动,在长三角加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才、资金、设备、平台等各类创新要素在长三角的顺畅流动与协同共享,正成为苏州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据悉,宁波已与上海签订了产业、交通、科技等专项协议7个,共建创新平台17个,在沪设立离岸科创中心5个。根据《宁波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行动计划工作要点》,我市将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引领,高起点建设宁波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平台,高效率建设“246”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共建沪杭甬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打造产业科创协同高地。
“协同创新,须紧紧依托产业合作。产业园区作为区域产业集中地,是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与产业合作的重要抓手。”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军强说。
作为浙江和宁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宁波杭州湾新区和慈溪市早已抢先布局。上周五,慈溪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再进一步,漕河泾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签约。漕河泾开发区慈溪分区、临港-慈溪联合招商工作站(慈溪临港科创飞地)授牌。
沈满洪认为,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转移的步伐还可以再快一些,可以共同编制沪甬产业合作目录,联合漕河泾、张江等开发区,集中打造一批高质量合作产业园。
打造亚太门户之城
去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继续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三,今年宁波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成为长三角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去年宁波口岸进出口总值达1.6万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5.8%,年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1.1万亿元,增长11.8%;进口4962亿元,增长25.9%。宁波口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5543亿元,增长19.8%。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如何把宁波的最大资源、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钱斌华认为,关键在于推动开放格局全面深化和市场环境一体融合。
钱斌华说,宁波应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加快推进浙江自贸区扩权扩区和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共同分享制度创新成果,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机制,共同打造浙江乃至长三角对外开放高地。
除此之外,钱斌华还认为,宁波应该推动长三角地区以“最多跑一次”为牵引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规则相同、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使宁波成为亚太重要门户和进口商品的首选口岸。
期待同城同质同享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市民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向往究竟是什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赵红军为此做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支持或者比较支持长三角地区内实行市话收费;当被问到目前阻碍长三角区域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时,有53.7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制度是其中的最大障碍,位于其后的其他体制性障碍分别是户籍制度、医疗成本、行政壁垒、生活成本、交通成本,占比分别为50.09%、52.84%、46.92%、39.14%和17.88%。
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征信、个人信用记录应该在长三角范围内共享,高速公路收费应从收费向减半收费乃至不收费过渡,长三角的住房政策应实行差别化的市场化住房制度和基本均等的政策性住房两套调控政策而不是一套调控政策等。
赵红军认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必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企业最为迫切的难题作为突破口。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强调,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宁波已经试点开展长三角地区门诊直接结算,上海保交所也将在宁波设立健康保险交易中心。除此之外,宁波将与上海共同编织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联动推进全省都市区建设,深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社保、生态环保的跨区合作,努力实现同城、同质、同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