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能回收,是垃圾分类的“解题良方”吗?

▲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徐俊帅 摄)
◀智能回收设备人工车间。(徐展新 摄)
▲“太空侠”很受年轻人的喜欢。(徐俊帅 摄)
即将组装完毕的智能回收设备。(徐展新 摄)
张悦 制图

    记者 徐展新 通讯员 刘波 范奕齐

    近段时间,一条垃圾智能回收领域的“小黄狗”,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北京、南京、无锡等地纷纷出现了“小黄狗”智能回收箱暂停服务的现象,宁波也未能“幸免”。下载了“小黄狗”APP、成为注册用户且养成了定期投递垃圾习惯的市民有些手足无措:“这些回收箱还会恢复运营吗?我们的垃圾以后要投放到哪里?”

    很快,在政府部门约谈、企业作出调整后,这些智能回收箱又恢复了常态。但这场风波让人们意识到,以智能回收为代表的垃圾分类新模式,已逐渐渗透到大街小巷,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当前大力倡导、加速推进垃圾分类的大环境下,智能回收或许有望成为解题的良方。

    智能回收风从何起?

    放眼全国,智能回收箱早已在多座城市布局,且延续着推广的“加速度”。仅以今年6月为例,福州晋安区、北京东城区、天津滨海新区、哈尔滨平房区就陆续投用了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和清运车辆,让市民近距离了解智能回收的“神奇之处”。

    宁波的社区里,也出现了这些新型设备的身影。

    去年11月,“小黄狗”到来,截至6月17日16时,已在全市布局151台设备;

    去年12月,宁波市供销社联合富邦集团投资的“搭把手”智能回收机正式下线,目前已在全市投放约550台,这一数字正以每天15台的速度持续增加;

    今年3月,刚成立不久的创新型企业“太空侠”也在宁波的部分高端社区放上了回收机器,短短3个月就增加至35台。

    记者了解到,以上3个品牌几乎囊括了宁波所有的智能回收设备,总数在750台上下。“这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的确已经火起来了,成为垃圾分类的一名‘先锋官’。”市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场智能回收的春风,因何而起?

    早在2013年,宁波就与世界银行合作启动了世行贷款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15.26亿元。同时,宁波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出台垃圾分类五年(2013-2017年)实施方案,筹集社会资金17.56亿元,建立完善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类清晰的收运体系。

    6年来,宁波超额完成中心城区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垃圾房800多座,改造投放点位近1万个。这份优异的成绩单,为垃圾分类领域新模式的涌现奠定了基础。

    当智能回收设备真正进入社区、直面群众后,它的便利性更是显露无遗。投放时,市民只需对可回收物进行简单分类,就可以按照机器上的引导进行投递,按照标定价格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现有的几种智能回收箱都和品牌开发的APP绑定,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监控家门口设备的实时状态,确保在箱体没有满载的情况下顺利投递。

    和传统的“破烂王”相比,这些大规模投放的设备明码标价、流程清晰,免去了和“破烂王”争执议价的烦恼,也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在高新区交通紫园小区询问了几位使用过智能回收设备的居民,得到的反馈也大同小异:“回收价格可能比‘破烂王’低一些,但胜在轻松便利,大家都忙于工作,不想把时间消耗在几元钱、几毛钱的争执上。”

    智能回收能否根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顽疾,还无法得出结论,但政府部门、大型国企和年轻创业者不约而同作出的选择,佐证了这一模式现阶段的可行性。

    箱子背后大数据“翩翩起舞”

    市垃圾分类办提到的“搭把手”,是政企联动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催生的一个硕果。世界银行宁波垃圾分类项目的负责人弗兰克曾在6月初给出如此评价:这是一个全球领先的项目,它在系统性、技术性两个层面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

    此外,“搭把手”团队还收到了英国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书面邀请,将作为全国唯一的地方实践代表,出席在伦敦举办的2019循环经济全球峰会。

    这只方方正正的箱子何以引起全球关注?它的背后,是大数据在“翩翩起舞”。

    在“搭把手”大数据中心的监控屏幕上,记者看到了该品牌所有智能回收箱、垃圾暂存点和流动回收站在全市的分布情况,每一座箱体、每一辆清运车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都清晰可见。

    “这不只是一串串字符,更是了解居民生活状况、把握城市运行脉搏的宝贵资源。”宁波供销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周坚波说,大部分做垃圾智能回收的企业都会开发类似的大数据系统,他们的本质不是制造企业,而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融合体。

    直观上看,大数据系统记录了回收箱的垃圾储存量,一旦满仓,工作人员就可以提醒附近的清运车赶去处理,能满足社区居民正常的垃圾投递需求。同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社区、高校及其他场所近期的回收情况,不断调整车辆分布和未来的箱体投放规划,最大限度发挥智能回收设备的价值。

    当前,“搭把手”已有超过8万名注册会员,每天新增会员数超过1000人;成立近两年的“小黄狗”已经覆盖2000多个小区,回收废品超过3000吨。激增的会员数量,意味着后台的大数据有了更多的附加值。

    当前,宁波哪一类群体垃圾分类的意识更好?“搭把手”的统计结果显示,约37%的注册用户年龄在30岁至39岁,18岁至24岁的比例也接近10%;“太空侠”的目标群体也集中在14岁以上、45岁以下的人群。

    这些数据并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但或多或少能够展现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通过智能回收的方式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年轻的父母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良好榜样。

    这庞大的数据库,甚至还能用于分析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观察不同类别商品的市场行情,在垃圾分类工作外产生价值。

    政府大力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市民广泛参与,垃圾智能回收有着良好的发展现状和光明的前景,但它是否能在公益和盈利间找到平衡,开辟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真正意义上提升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我们需要乐观的态度,也需要步步为营、创新不辍。

    探索垃圾分类“健康生态”

    “从业者应该先建立一个可以盈利的企业,再以此为基础推动环保事业发展,这才是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才是垃圾分类的‘健康生态’。”“太空侠”创始人祝元是“半路出家”的年轻创业者,他的信心,就是对经营理念的笃定坚持。

    当前,垃圾智能回收体系的主流模式是前端分类收集、后端与物流公司和回收物加工工厂合作,智能回收设备的研发企业则扮演着中转站的角色。记者了解到,“搭把手”和“太空侠”都在宁波建设了自己的分拣中心,进行可回收物的二次分拣;前者自己购买车辆,后者与物流公司合作共享车辆,都通过后台监控清运工作,确保高效、精准。

    但两家宁波企业的思路又有所不同。“搭把手”得益于市供销社庞大的回收体系和社会资本的支持,计划自建塑料切片工厂和泡沫压缩工厂,在内部形成一个回收、分拣、再加工的体系,以此实现盈利,支持平台顺利运转。按计划,“搭把手”将在2025年底建成再生资源分拣中心25个、年分拣能力达到150万吨,一旦有了下游配套,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祝元和他的“太空侠”则不走寻常路,在前端下了更多工夫。今年“六一”儿童节,“太空侠”就策划了一场“垃圾分类+精准扶贫”的活动,以用户投递垃圾的形式帮助贵州的孩子们完成心愿。

    “我想让垃圾分类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参与。有偿投递是基础,有趣运营才是核心。”祝元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当年轻人把垃圾分类视为时尚和潮流,愿意为活动内容买单时,我们的目标就实现了。垃圾分类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些年轻人的认同至关重要。”

    智能回收的产业并未成熟。“小黄狗”的问题证明了智能回收设备的租赁模式暗藏风险。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马俊伟也曾提出,受利益驱动和成本制约,许多企业回收的是瓶子、废纸等回收效益较高的垃圾,而厨余垃圾则无人问津,处理技术也不完善。

    记者还观察到,宁波部分社区安装了智能回收箱,但社区居民使用率不高,甚至不知道设备的存在。业内人士分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和物业公司未达成一致,设备被放置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或缺少宣传和推广。这需要双方加强沟通,或通过业主委员会倒逼物业公司提升垃圾分类意识,尽快促成合作。

    “越是新生事物,越需要开放竞争的环境。我们鼓励更多企业和创业者参与进来,展开市场竞争、不断创新突破,为全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大局做出贡献。”市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准确使用智能回收设备

    业内人士提醒:需要提前分类、杜绝随意投递

    智能回收设备是近两年涌现的新事物,但它的使用门槛并不高,只需下载对应的APP,注册成为用户,在APP中寻找距离最近的设备进行投递,就能得到相应的收益。

    当前,宁波本土有两家投放一定数量智能回收设备的企业。

    其中,“搭把手”已在全市投放约550台机器,用户超过8万人。除了常规的瓶子、纸类、纺织物、塑料和玻璃,“搭把手”还提供大件上门回收业务,如今正着手安装有害垃圾公益回收设备,不断迭代升级、完善功能。

    “太空侠”则在全市投运了35台设备,每台设备覆盖200个至300个活跃用户,目前每天每人的投递量峰值达到0.22千克,每台设备的回收量30千克至50千克不等。用户可以通过“太空侠”的各种游戏系统、活动系统、成长系统、积分商场系统,在获得娱乐体验的同时做好垃圾分类。

    享受设备的便利之余,业内人士也提醒:投递之前需要掌握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如果盲目投递,设备自带的摄像头会配合APP记录相关信息,在清运检查后退回物品,所获收益也会返还给平台。

    (徐展新 整理) 

    垃圾分类 也要积极拥抱新科技

    智能回收设备越来越多走进社区,居民手机下载APP进行注册,举手间投进垃圾资源,“返利”现金实时到账……垃圾分类的新科技正在向我们走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倒逼公众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变“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

    垃圾分类是生活小事,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几年,全社会都十分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并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但由于居民多年习惯使然,垃圾分类工作总体上推进缓慢。科技为解决传统垃圾分类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搭把手”“小黄狗”“太空侠”纷纷亮相,运用互联网+智能设备实现分类回收,居民按类投放垃圾,所得回报是即时的。毫无疑问,这些智能回收设备的投放,一方面可以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居民解决垃圾投放提供方便,毕竟以往的可回收废品都需要累积到一定量、再约定流动收废品的人才能解决。

    作为新生事物,居民对智能回收设备的使用或许不习惯,尤其是老年人,但只要我们加强引导培训,或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产品,智能化回收一定可以助推垃圾分类工作。这好比网上挂号看病、自助交费、人脸识别、指纹解锁……一旦习惯了,就会知道它的好。

    垃圾分类要成为自觉行动,我们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产品的应用以及公众积极拥抱新科技,这条路会走得快一些。(李国民)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